当前位置:首页 > 变质岩石学复习资料
变质岩石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
表1-1 三大岩类形成特点简表 作用类型 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 变质作用 成岩物源 岩 浆 沉积物 岩 石 作用过程 冷凝、晶出 压实胶结、成岩 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 过程物态变化 液相→固相 液(固)相→固相 基本保持固态 2.变质作用的类型: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由地壳内力产生强烈错动引起岩石破碎、变形而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气液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第二章 变质反应及变质作用因素
1.变质反应的基本类型有三种:
A. 固-固反应(P、T为主导,无流体相参与)
B. 固-固+液反应(温压和流体为主导,反应时有流体相存在或反应过程中有液相析出)
C. 氧化-还原反应(氧逸度(fO2) )
2.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因素和外部因素(温度、压力和流体)。
3.按温度将变质作用分为:低、中、高三级;作用方式包括:重结晶、变质结晶和部
分重熔。
4.变质作用产生的压力范围(0.02GPa~1.1GPa);根据力的来源和方式分为负荷压力(Pl)、流体压力(Pf)、应力(Ps)。流体压力能影响变质作用的温度。
5.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C)的作用:A. 促使交代作用产生的载体;B.反应接触剂C.变质反应的组分D.影响岩石的重熔温度
第三章 变质作用方式
1.变质作用方式:变质过程中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发生转变的机制和形式。
2.变质作用方式主要有五种: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变质分异作用、交代作用、变形作用。
3.变质作用方式小结:
类别 概念 作用方式 特点 重结晶作用 变质结晶作用 —— 有物相的变化,无成分和相数的变化。重结晶作用是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与体系外只有能—— 新矿物的出现与原矿物的消失是同时进行的,当过程不完全时有原矿物的残留。变质结晶通常是在封闭或半封交代作用 —— 渗透作用、扩散作用 有新组分的组分在封闭系加入与原有统内发生溶解组分的迁出,→迁移→沉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即交代过程为开放体系。 淀,过程中无组分的交换和变质反应。 封闭系统条件下进行 变质分异作用 —— 变形作用 —— 量交换,而无组分变化。 影响因素 识别标志 闭系统中进行的;参与反应的矿物应彼此接触。 第四章 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1.变质岩的化学成分相对于原岩既有继承性,又有变异性。
2.从岩石的化学成分和变质条件划分为两个系列:等化学系列,等物理系列。 3.变质岩的矿物成分:A.有一定的继承性 B.存在变质矿物和特征变质矿物 C.普遍发育层状、柱状、纤状矿物 D.浅变质或低温条件下,含OH的矿物多 E.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发育F.矿物变形、破碎现象常见 G.在变质完全时,不出现玻璃质成分,不含似长石矿物,也不含粘土矿物。
4.矿物的成因分类:新生矿物(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矿物,亦称变晶矿物);原岩矿物(原岩中已有的矿物,在变质过程中无变化,但可以重结晶);残余矿物(被取代不完全的原岩矿物)
矿物存在的稳定性分类:稳定矿物(在变质条件下稳定存在的平衡矿物,包括新生矿物、原岩矿物);不稳定矿物 (在变质条件下不平衡的矿物,即残余矿物)。 矿物在岩石分类中的作用的分类:特征变质矿物(只在某一较窄范围的变质条件下稳定存在的新生矿物);贯通矿物(稳定存在于较广泛的变质条件范围内的矿物)。
按色率分为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按含量及分类中的作用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变晶副矿物等。
5.区域变质相系分为:低压型(红柱石-矽线石型) 地热梯度60~25℃/km 中压型(蓝晶石-矽线石型) 地热梯度25~16℃/km 高压型(硬玉-蓝闪石型) 地热梯度16~7℃/km
6.变质岩结构特点:1)矿物是在基本固态下转变的,颗粒的大小与变质程度无直接的关系 ;2)颗粒大小也不是判别其形成早晚的依据;3)颗粒形态(主要是自形程度)也不能作为判据直接使用;4)层状、柱状矿物多。
与岩浆岩结构不同的是:没有考虑结晶程度; 与沉积岩结构不同的是:无非晶质成分。
7.变质岩结构按照成因分为四类:变余结构、变晶结构、交代结构、变形结构。
变晶结构与岩浆岩的结构有如下差异: A.矿物的自形程度与本身的结晶能力大小有关B.没有自形→它形的晶出顺序;C.变斑晶比变基质稍晚或同时形成;D.无全玻璃质结构,也基本无全自形结构;E.片、柱状矿物多,常定向。
交代结构:由交代作用形成的一类结构。
变形结构:由应力作用造成矿物、岩石产生变形、破裂(碎)形成的一类结构。 8.筛状变晶结构与包含变晶结构的区别在包裹的小颗粒多!
残缕结构与筛状变晶结构的区别是 包裹的小颗粒定向、断续相连 !
9.变质岩构造与岩浆岩、沉积岩的不同之处在于:A. 变质岩中定向构造发育;B. 在高级变质区发育混合岩构造。按成因分为三类:变余(残余)构造、变成构造、混合岩构造。 10.常见构造有:块状构造、斑点状构造 、条带状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
-
造、片麻状构造、混合岩构造、角砾状构造,此外还有: 网脉状构造 、肠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眼球状构造 、阴影状构造。
11.具定向构造的岩石,其构造类型决定了岩石的基本类型。 12.变质岩分类:
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热接触变质岩、 交代变质岩(包括接触交代变质岩)、混合岩
第五章 动力变质作用及动力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地壳内力引起岩石产生强烈错动,发生变形、破碎、粒化,直至产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的过程。
2.按变形性质、程度及结晶粒度分为: 脆性的——碎裂岩类;韧性的——糜棱岩类;结晶的——构造片岩类。
4.碎裂岩:脆性变形为主形成的一类动力变质岩。主要类型包括: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构造熔岩。
糜棱岩:韧性变形为主,伴有普遍重结晶、变质结晶的一类动力变质岩。主要类型包括:初糜棱岩;糜棱岩(粒度0.5~0.2mm);超糜棱岩(粒度<0.2mm ;千糜岩(千枚状糜棱岩)。
第六章 接触变质作用及接触变质岩
1.接触变质作用:在岩浆作用影响下,围岩受岩浆散发的热量及挥发分的影响,发生重结晶或变质结晶,有时伴有交代作用的过程。 (影响因素:温度、挥发分) 又细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T)、接触交代变质作用(T、C)、高热(烘焙)变质作用。 3.基本岩石类型及特征:
1)斑点板岩:具板状构造,板理可为继承性的,也可是岩浆侧向压力较大时形成的;常为变余结构。
2)角岩:角岩(细-显微晶质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常为块状构造,岩石致密坚硬。 3)(接触)片岩、片麻岩 4)大理岩、石英岩 5)极轻度热接触变质岩 4.热接触变质带(晕):由于温度梯度效应,热接触变质程度不同的岩石(在平面上)以岩体为中心呈环带状顺序分布而构成的变质带。(一般变质程度高的离岩体近,向外直至过渡为未变质的围岩)。
5.接触变质相由低到高分为三个相:
1)钠长绿帘角岩相(T=300~450℃) ; 2)(普通)角闪角岩相(T=350~750℃); 3)辉石角岩相(T=600~1000℃)。
6.矽卡岩: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有时与凝灰岩等接触时产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矽卡岩的分类在岩石学中通常按矿物成分分类。此外还有:
①按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分为:钙质矽卡岩、镁质矽卡岩;也是最常见的分类之一。 ②按产出于接触带的部位分:内矽卡岩、外矽卡岩;此种分类主要与矿产有关。 ③按矿物组合特点及成因分:干矽卡岩、湿矽卡岩;主要与温度和流体含量有关。
第七章 区域变质作用及区域变质岩
1.①区域埋深变质作用(主导因素为T、Pl);②区域热流动力变质作用(主导因素为Ps、T);③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主导因素为T 、Ps ,可有C加入);④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主导因素为T 、P,常有C)
3.分类:九个基本岩类:①按构造类型分两个系列:
具定向构造的有四类: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不具定向构造的有五类:长英质粒岩、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大理岩; ②按矿物组合(变质程度)级别分三级: 低级的两类:板岩、千枚岩;
中-低级的五类:大理岩、长英质粒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 高级的两类:麻粒岩、榴辉岩。
(其中片岩和片麻岩在高级中也可出现,但通常片岩的变质程度低于片麻岩。) 5.变质带:按照变质作用强度在空间上有规律的变化划分出的变质强度带。
递增变质带:利用等化学系列变质岩中新矿物相的开始出现划分的变质带,亦称渐进变质带。
区域变质带:按标志矿物或共生矿物对的首次出现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划分的变质带。 7.变质级:根据常见岩石中,反映矿物共生组合重要变质变化的特定矿物反应来划分变质带。 8.变质相:变质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时的物化条件。 10.变质相系:在一个变质地区,一定温压范围内形成的一套标型矿物组合序列。 低压型(红柱石-矽线石型):低压过渡型(以十字石与红柱石、堇青石等共 生为特征) 中压型(蓝晶石-矽线石型)
高压过渡型(以蓝闪石与蓝晶石共生,但不含硬玉为特征) 高压型(硬玉-蓝闪石型)
第八章 混合岩化作用及混合岩
2.混合岩的基本组成:原岩组分(基体,也可称为暗色体或中色体)、新生组分(脉体,也可称为浅色体或长英质脉体)。
特点:混合岩除了具有变晶结构外,常发育交代结构,且其类型大致反映了混合的程度和交代的强度。
4.混合岩的四种基本的形成方式:岩浆注入作用、深熔作用、变质分异作用、交代作用。
第九章 气成水热液变质作用及其变质岩
3.矽卡岩不能称为蚀变岩。
4.蚀变岩形成于中-低温(200~500℃),压力通常较低,流体为热气和溶液。因此,主导因素是T、 C、 Pf。
5.热液的来源:岩浆水、变质水、地下热水、混合岩化水。
6蚀变岩常见的五种分类:蛇纹岩、青磐岩、云英岩、黄铁绢英岩、次生石英岩。
原岩 蛇纹岩 超镁铁质岩 青磐岩 中基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 云英岩 酸性侵入岩及类似的长英质岩石 黄铁绢英岩 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 次生石英岩 中酸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 热液特点 蚀变特点 矿物组合 产状 中-低温热液 以蛇纹石为主要成分 火山热气液 外貌为灰绿(铜绿)色 高温热气液 不能称为云母石英岩 中低温热液 不是脉岩 火山含硫热气液 不是沉积岩
第十章 章 变质作用及地壳演化
1.变质带:造山带内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带状产出的变质岩系。
2.双变质带:由高压(低温)型【靠大洋一侧】与低压(中高温)型【靠大陆、岛弧一侧】两个变质带组成的一对性质不同而走向平行的变质带。亦称成对变质带。
3.低压变质区的岩浆活动主要为 酸性、中性岩浆岩 的形成。在双变质带的低压变质带,为 深成花岗岩侵入和安山 岩形成为主。中压变质区的岩浆岩主要为中性的。
高压变质区的岩浆活动主要为铁镁质及超铁镁质的岩浆岩形成,组成蛇绿岩套的中下部。 4.地盾:克拉通或地台内大面积基底岩系出露的地区。 结晶基底:沉积盖层之下,至下延到莫霍面的地壳。 6.总的看来:随时间推移,变质由高温低压→低温高压转变。
7.变质建造:代表地壳发展一定阶段、分布于一定大地构造区域内的变质岩有规律的共生组合。
变质建造的一般特点:1)变质建造的属性;2)变质建造体现的双重性;3)变质建造的特殊性;4)变质建造的不确定性。
第十一章 变质研究方法简介
1. ACF图解: A=Al2O3+Fe2O3-(Na2O+K2O) C=CaO-3.3P2O5
F=MgO+FeO+MnO A+C+F=100
此图解可表示除K、Na硅酸盐和SiO2不饱和硅酸盐矿物以外的较多重要矿物,对贫K2O的岩石比较精确。
A′KF图解:A′=Al2O3+Fe2O3-(Na2O+K2O+CaO) K=K2O F=MgO+FeO+MnO A′+K+F=100 此图解将对富K2O的岩石适用,但对含Ca岩石则无法表示。
AFM图解:A=Al2O3 F=FeO M=MgO A+F+M=100
此图解将Fe、Mg视为独立组分,对泥质岩较为适用。
2.变质历史分析:确定地壳演化过程中变质事件的时间、过程、特征及其产物。
变质变形关系:在变质结晶和重结晶过程中,变形的发育特点及其与变质的时序关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