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乔海曙 文葵: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

乔海曙 文葵: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17:52:36

乔海曙 文葵: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

作者:乔海曙 文葵 时间:2010-10-27 浏览次数:1495 次

【摘 要】碳金融的迅速发展与巨大市场潜力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外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间业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外银行更是活跃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碳金融业务收益丰厚,但同时也伴随着比较严重的风险问题和成本问题。短期内,在风险与成本较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宜采取控制风险为主的策略,而长期则应积极发展碳金融业务,以获得多重收益,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大化。

【关键字】碳金融;商业银行;收益;风险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它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1]近几年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下,碳金融迅速成长,不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产品日益丰富,而且市场主体也日趋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活跃在碳交易市场的舞台。面对前景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商业银行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碳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与成本。本文在对国内外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进行归纳与介绍的基础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收益、成本与风险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热”实践

据估计在2020年,全球银行业仅从碳交易、基础设施融资和咨询业务中一小部分业务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就可能高达150亿美元,盈利空间十分广阔。[2]近些年来,国内外商业

银行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积极投身于碳金融市场,在碳金融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

(一)商业银行实践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1.广泛实施以节能减排为宗旨的低碳信贷业务。首先,贷款原则上倡导“赤道原则”。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2008年10月底,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首家的赤道银行。其次,贷款政策上实施多重优惠。如贷款对象的倾斜、利率的优惠和额度的提高;再次,贷款品种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如加拿大VanCity银行推出了清洁空气汽车贷款(Clean Air Auto Loan),花旗集团旗下的Fannie Mae推出了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 Energy Efficient Mortgage)。

2.大力拓展与低碳经济挂钩的中间业务。一是通过融资租赁、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低碳企业和项目的投融资。如荷兰银行推出了“低碳加速器”基金,德意志银行成立了“德银气候变化基金”,都致力于投资低碳企业与项目。二是发展为低碳融资和碳交易服务的中介业务。包括咨询服务、项目协调、结算、担保、托管等。如浦发银行在国内银行界率先以独家财务顾问方式,为陕西两个水电项目成功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三是开发各种类型的碳金融理财产品。国内主要有基金类理财产品(如中国银行2007年推出的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基金)和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如深圳发展银行2007年推出的与在欧洲气候交易所上市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挂钩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两类。四是信用卡、电子银行等其它碳金融业务。如2010年1月,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了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为个人购买碳排放交易提供首个银行交易渠道,并建立了国内首个“个人绿色档案”系统,韩国光州银行在地

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碳积分,用碳积分可进行日常消费。

3.踊跃参与以碳金融为核心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直接介入碳交易市场,充当重要的流动性供应商。如美国银行于2007年便加入了芝加哥交易所(CCX)、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CCFE)和欧洲气候交易所(ECX)。另一方面是对现有交易所进行股权投资或者直接投资建立气候交易所。如高盛、美国银行相继买入了气候交易所公司Climate Exchange plc的部分股权。瑞士信贷集团则与其他六家公司一起成立全球最全面的环保市场Green Exchange(TM)。

4.积极创新以碳排放权为依托的金融衍生产品与服务。一是基于碳排放权的期权、期货以及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二是针对市场分割与价格差异的套利工具。如CERs和EUAs之间以及CERs与ERUs之间的互换交易,基于CERs和EUAs价差的价差期权(Spread Option)等。三是针对价格、交易风险的避险工具。如碳信用证交付保证、风险对冲产品和与碳信用证价格联动的新型金融产品等。

(二)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特点

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业务结构上,授信业务仍是重点。无论是国内银行还是国外银行,在发展碳金融业务上,信贷是首选。一方面信贷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另一方面这也是企业与项目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

2.业务创新上,中间业务成为新领地。与传统的授信业务相比,中间业务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给碳金融与银行业务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国外商业银行已在咨询、担保、保

理、信用证等中间业务上有了丰富的实践,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国内部分商业银行也开始进行了一些探索。

3.业务深度上,碳交易市场成为新亮点。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商业银行的投资目光。国外已有部分商业银行直接参与到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市场,成为交易中间商,有效地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国内银行虽未直接参与碳交易,但也已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二、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的“冷”思考 (一)发展碳金融业务存在的差距

与国外银行的深度参与相比,国内银行在碳金融业务的实践上还存在较大差距。20强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实践上,只有兴业银行处于“积极探索碳金融实践阶段”,其它总体处于“忽视温室气体排放阶段”,除非政策或利益相关者推动,很少主动进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实践。[3] 主要表现在:

1.低碳意识缺位,经营理念陈旧。目前国内正式宣布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虽然其它商业银行已经逐渐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开展了一些诸如“绿色信贷”低碳业务。但总体上看,国内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认识还比较缺乏,未从根本上转变经营战略。 2.业务模式单一,低碳信贷主导。与国外银行丰富的碳金融中间业务相比,国内银行对信贷业务的依赖显得十分单调,只有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间断地推出了一些零星的中间业务,如理财、信用卡等,但是没有在行业内部得到普及和长期的开展。

3.创新能力薄弱,金融产品缺乏。国内商业银行不仅在传统的授信业务上缺乏新的信贷品种,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相关的中间业务也只是其中的零星点缀。

4.金融市场局限,国际地位偏低。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主要还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外商业银行在国际碳市场上表现活跃,而国内几乎没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在国际上缺乏碳金融业务的议价能力,处在市场的低端。 (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收益-成本-风险分析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乔海曙 文葵: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 作者:乔海曙 文葵 时间:2010-10-27 浏览次数:1495 次 【摘 要】碳金融的迅速发展与巨大市场潜力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外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间业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外银行更是活跃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碳金融业务收益丰厚,但同时也伴随着比较严重的风险问题和成本问题。短期内,在风险与成本较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宜采取控制风险为主的策略,而长期则应积极发展碳金融业务,以获得多重收益,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价值大化。 【关键字】碳金融;商业银行;收益;风险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它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1]近几年来,在发展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