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 - 图文
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或治理的建议。 第八章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第九章 成效评估与问题建议
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防灾减灾效益评述;存在问题分析;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2、编制地质灾害易程度分区图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1:50万)
地质灾害易程度分区图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编制技术要求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2008.1)》(www.cigem.gov.cn),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调整。修改调整部分明确如下:
(1)编图内容
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50万)
以现有各省(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图为基础,充分利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各省(区、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研究,按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4个等级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图面内容:
第一层次:主要表示简化地理、行政区划要素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环境要素。
第二层次:表示各类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
5
第三层次: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等级及分区界线。
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说明表。镶图用于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灾害成因、引发因素的说明,如降水量等值线图、暴雨等值线图和地震烈度分区图等;说明表主要反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和危害性预测等。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说明表,主要内容包括:分区代号、分区名称、等级、位置、面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害等。
②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1:50万)
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区特征,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区域划出重点防治区。图面内容:
第一层次:主要表示简化地理要素。简化行政区划要素,标明风景名胜区及已建和拟建的重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
第二层次:重点防治区界线。
第三层次:防治措施。表示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不再表示防治分期和防治分级(附件2)。
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防治区划说明表。防治区划说明表主要反映:重点防治区的名称、位置、面积,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危害、重点防治(包括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方法等内容。
6
(2)投影参数
图幅组织形式:以省(区、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投影类型:兰伯特等角圆锥投影 坐标单位:米
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00。 (3)图层命名规则 图层命名编码结构如下:
□ □□ □□ 行政代码。
某一图类中划分的图层代码。 图类代码。
表1 主要图类及相应图层编码表
图层代码 图类名称 图类代码 图层名称 基本信息 水系 交通 居民点 境界 地形地貌 气象图层 植被图层 主要工程(桥梁、大坝等) 其它 ? 地层 构造 产状 其它 ? 7
首码 A B C D E F G H I J ? A B C D ? 尾码 ※ ※ ※ ※ ※ ※ ※ ※ ※ ※ ※ ※ ※ ※ ※ ※ 基本地理 L 基础地质 D
水文地质 S 工程地质 G 地质灾害 Z 专题图层 T 泉点、暗河 其它 ? 工程地质岩组 其它 ? 斜坡变形体 滑坡、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裂缝 其它灾害 ?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滑坡崩塌易发程度分区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 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 地裂缝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 ? A B ? A B ? A B C D E F ? A B C D E F G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滑坡崩塌易发区程度分区、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和地裂缝易发程度分区编制参考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编制要求,不需要出图,仅作为空间图层保存在DateBase文件夹下。
※图层代码由首码和尾码共同构成。尾码根据图元类型确定:点文件=0;线文件=1;区文件=2。
行政代码详见表2:《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国标代码表》。 示例:湖北省专题图层图类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图层命名
TC042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点文件) TC142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线文件) TC242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区区文件)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