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 - 图文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
技术要求
一、目的任务
整合集成1999年以来本区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全省(市、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综合研究,分析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发育分布规律,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危害程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客观分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的防灾减灾效果,结合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工作内容
1、编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报告 (1)基本原则
综合分析利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和近年来地质灾害数据,阐明本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发育特征,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及危害,预测发灾条件和主要区域;全面分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的防灾减灾效益,针对本区地质灾害特点,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
(2)报告编写提纲 序言
本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1
基本情况(工作部署、完成的工作量、质量评述);概念界定(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等);主要成果等。
第一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植被生态;人类工程活动等。
第二章 地质灾害特征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规模、特征、灾情、险情、稳定性等。 第一节 地质灾害总体特征 一、地质灾害概述 二、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概述
1、滑坡崩塌 2、泥石流 3、地面塌陷 4、地裂缝 5、不稳定斜坡
第二节 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特征 第三章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
阐明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的地质环境特点以及可能的发灾条件(如降雨临界值等)。
第一节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 第二节 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
2
第三节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第四节 地质灾害与地震 第五节 地质灾害与水系 第六节 地质灾害与降水 第七节 地质灾害与植被 第八节 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 第四章 典型地质灾害
本章重点介绍规模在大型以上、灾情险情在大型以上的灾害点的发育分布情况。各省可以依据本省特点,降低灾害等级标准,但需注明。
第一节 巨型和大型地质灾害(按规模划分)
划分标准、数量、类型、灾情、发育分布规律、与地质环境背景的关系、典型实例分析
第二节 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点(按灾情划分)
划分标准、数量、类型、灾情、发育分布规律、与地质环境背景的关系、典型实例分析
第三节 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按险情划分) 划分标准、数量、类型、险情、发育分布规律、与地质环境背景的关系、典型实例分析
第五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第一节 原则与方法 一、评价原则
3
二、评价方法
第二节 单灾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一、滑坡崩塌易发程度评价 二、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 三、地面塌陷易发程度评价 四、地裂缝易发程度评价 第三节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第六章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第一节 建设与运行
群测群防点数量、分布、管理模式、运行状况。
重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各省根据情况设定选取标准,并注明)基本信息填附件1:**省(区、市)重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基本信息表。
第二节 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第三节 成功预报典型实例 第七章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第一节 防治目标 第二节 原则与方法 一、区划原则 二、区划方法 第三节 重点防治区说明 第四节 防治措施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