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歌鉴赏大全
慨。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 联想
说明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赏析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说明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赏析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 衬托 或 烘托
说明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赏析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 ★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的诗歌,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 渲染
说明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6、 象征
说明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7、 对比
说明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赏析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8、抑扬
说明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9、 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0、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11、 正/侧面描写
说明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赏析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
说明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例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赏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说明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
说明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15.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16. 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包括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常被用于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
②已逝之景或境。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但现时不在眼前的景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设想之境。同一时间但非亲眼所见之境或还没发生的未来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雨霖铃》中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谈谈诗歌意象解读的几个角度
透过意象感受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深入地解读诗词作品的钥匙。特别是对意象的解读是感受意境和理解整首诗情感的基础。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主要事例,谈谈解读意象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品味意象的文化底蕴
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往往具有典型性,其形象特征已经在读者心中牢牢扎根。
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以落叶纷纷和滚滚长江的意象写韶光易逝,人生飘零又壮志未酬的人生感慨。其实这种情感的体悟,就是植根于“落叶”“流水”这些意象的文化底蕴。
屈原的《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这些窸窣飘零泛着微黄的落叶的形象,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作客他乡的天涯游子,四处漂泊,饱受羁旅行役一直苦。因此“木叶”正是寄托了屈原的这些哀思。后人运用“落叶”这一意象多是表达类似的情感。在《论语》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句子。流水东去,一如时间的流逝,一去而不复返,昔日无限繁华,如今已随流水而去;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又如离人的愁绪,绵延不绝。写水这一意象多为感慨韶光易逝,抒发内心愁苦。 因此,鉴赏诗词的意象,首先应该揣摩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带有的文化积淀。例如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写依依惜别的离愁;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都以“长亭”写离别愁。这些就是意象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
二、揣摩意象的形象特征
诗人运用意象并不是一成不变,人云亦云,而是往往有所创新,在品味文化底蕴之外还需要揣摩意象具体的形象特征。
杜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写夔州峡口浪大风急,长天无极,高猿长啸,哀转不绝。第二句则是写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飞鸟低飞盘旋无枝可依。表达了作者四处漂泊、老病孤愁的愁绪。
揣摩此句意象的形象特征会发现,风是“急”风,作者登临高处,更能感受这“急风”的迅猛和凉意,这绝非是春风习习,温暖和煦。天际高远,茫茫无边,似乎是写人生前路迷茫,行踪难定。高猿长啸,则是哀转不绝。沙洲小渚,表现出的是“清”“白”的冷色调。鸟儿天空回转,无枝可依,这并非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明快活泼,而是一种迷茫和沉重。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才得以深刻体味作者那融于景物之中的情感。
为防止误读,揣摩意象的形象特征在鉴赏过程中极为重要,它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个性。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煜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们都将“水”作为寄托愁思的载体,而在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却写道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水声悦耳,花色浓艳,这俨然是一幅桃花带露,泉水淙淙的山林春景图。因此,解读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