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4 11:57:07

所谓今昔,无一定之标准。有点相对论的色彩。 8. 9.

连环可解也

连环方成方毁。现为连环,忽焉而已非连环矣。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 10.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庄子〃齐物论》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问题:从以上可见,惠施与庄子之思想,诸多相同,或言之,后者乃包含前者之思想。然而,惠施与庄子不同之处在哪里?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1)盖惠施只是以知识证明,“万物毕同毕异”“天地一体”之说,而未言若何可以使吾人实际经验“天地一体”之境界。

2)庄子则于言之外,又言无言;于知之外,又言不知,有所谓心斋,坐忘,以实际达到王仁我,齐死生,万物一体,绝对逍遥的境界。 故:

庄子之学,始于言,而终于无言,始于辩而终于无辩。超乎是非之竟,而反于大通。与辩者始终与“察”“辩”者不同。

然庄子之学,在其“言”与“知”方面,与惠施终有契合。 由是观之,

庄子之学,乃惠施之又进一步。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参见书上156页描述 六、公孙龙之所谓\指\之意义

名有抽象与共相。汉语中“马”与“白”兼指抽象的共相与具体的个体,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石头之坚白,坚与白作为两个石头的特性,不在彼此之中,故曰是两个分离的共相。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天下之物,都有共相。然共相不可复分析为共相。共相之自身,不在时空之内。然共相联合而现于时空之位以为物,亦是自然的。非指,即物也。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共相,不变者也;个体,常变者也;或变或不变,即为通变论讨论之问题。 公孙龙之意在于:共相不变,个体常变。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名家思想之核心。

或言之:“坚白同异之辩”

其实辩者中,当分二派。一为“合同异”,一为“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换言之,二者一个强调,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者强调指与非指。 庄子承袭惠施的学说,而不赞成“离坚白”。如《齐物论》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玉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十一、《天下篇》所述辨哲学说二十一事

将之分为两组,合同异与离坚白

合同异: 1. 2. 3. 4. 5. 6. 7. 8.

卵生毛 郢有天下 犬可以为羊 马有卵 丁子有尾 山出口 龟长于蛇 白狗黑

此皆就物之同以立论。因其所同而同之,则万物莫不同。故此物可谓之彼,彼物可谓此也。 离坚白: 1. 2. 3. 4. 5. 6. 7. 8. 9.

鸡三足 火不热 轮不辗地 目不见 指不至物不绝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凿不为枘(rui4)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10. 狗非犬 11. 黄马骊牛三 12. 孤驹未尝有母

13. 一日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十二、感觉与理智

结论:感觉不可靠。理智所见之世界,可以与感觉所见者不合。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1. 2.

庄子的思想与楚人比较相近虽然庄子是宋人 庄子有关\道\德\之观点与老子同。

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此原理变现与万物之中。万物“咸其自取”,夫固将自化,故道“无为而无不为”

“德”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故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江袤:“道德实同而名异……无所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

道者,物之所共由,德者物之所自得而,物之将生,由无形而至有形者,为之命。及其成为物,则必有一定之形体。其形体与其精神,皆有一定之构造与规律,所谓“各有仪则”,此则性也。 3. 4.

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

凡物皆有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随顺人及物之性,即与天和,即天乐也。 政治上各种制度,均只是予人以痛苦。 5.

庄子之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庄学以为人与物接应有绝对的自由,故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此庄学与佛学根本不同之处。盖佛学以为,凡天下之物接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不对也。——此则冯友兰先生之观点,吾持怀疑态度)

? ? ? ?

6. 7. 8. 9.

“始得环中,以应无穷”与墨家名家之辩:不与有所是非者为循环之辩论,而立于环中以听其自尔。 关于生死:所谓死者,无非人之寻在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而已。故,亦未尝不可喜。 有关纯粹经验之世界:个体可与宇宙合一。通过“心斋坐忘”可达到这一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绝对的逍遥。如此之人,谓之至人。

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而庄子是通过在知识方面取消一切分别,而至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不过庄学之方法,在魏晋以后,鲜有人讲。而孟子的方法却经过宋明诸多哲学家为之发挥提倡。还有一点是庄子的方法不需要唯心论的哲学,这点与斯宾诺莎相同。

10. 那么,达到这种神秘主义的境界,孟子哲学与庄子哲学不同,孟子是通过“强恕”“求仁”以至于“万物

第十一章《墨经》及其后期墨家

此章讲得是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名家相辩论的情况。略

第十二章荀子即儒家中之荀学 第十二章荀子即儒家中之荀学

1. 2.

荀子(BC 298-238)三为稷下学宫之祭酒。西汉经师,多得荀子传授。盖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 荀子以为当时诸家,皆有所见而同时皆有所蔽。盖皆不“全”不“尽”不“粹”者。而孔子,乃最能“全”能“尽”能“粹”者。荀子对于孟子却又很多攻击,很多观点也不相同。战国时有孟荀二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3.

荀子对于周制,持拥护态度。孟子—法先王——尧舜荀子——法后王——周道。墨家——大禹 当时老庄之徒,认为古今时势大异,故周制不可复行。 荀子认为:古今一度,类不悖,虽久同理。 4.

荀子之宇宙观:自然主义。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合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关于对天的看法: 孔子——主宰之天

孟子——有时为主宰之天,有时为运命之天,有时为义理之天。 荀子——自然之天(受老庄影响)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乃属于天者。 5.

荀子孟子性恶性善论之比较

荀子:为认知性恶,是说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但人性中虽无善端,人却又相当之聪明才力,可以学而能之。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孟子:人有善端。此善端扩而充之,即为尧舜。 6.

荀子性情说: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生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性伤谓之病。节遇谓之命。” 7. 8. 9.

心节情欲——立权衡以利之中取大——此荀子与墨家之功利主义相同之处。 “虚静”与老庄之不同:

心之功用在于为知虑,使之则谋。不若庄子所有至人之用心若镜,为心之静虚状态。 荀子也讲“诚”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为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10. 性化于道德仁义,即习惯于道德仁义。——第二天性

孟子——教人复其初

荀子——教人长迁而不返其初 11. 关于国家的起源 12. 荀子有两个角度论证: a.

功利角度——所谓善者,礼仪文理也,仁义法正也,人本不欲此,不过不得不欲此耳。——与墨家同 b. 人之所以为人——证明礼之必要——与孟子同 13. 礼乐

荀子——节人之欲,饰人之情——礼之用——不如墨子般压抑人性 14. 圣王

”圣人为王,所行之政,即为王政“。否则只能称之为霸政而已。

天下应有能任者居之。——一圣王死,必有能任天下者继之。此圣王政治之理想。与孟子同。不同之处在于孟子又提出一天字。荀子专就人事立论而已。 圣王之权威,乃是绝对的。 15. 正名

孔孟之正名,仅从道德理想来看,故其正名主义,仅有伦理的兴趣,而无逻辑的兴趣。荀子生当”辩者正盛的时代,故其所讲之正名,逻辑的兴趣也比较大。 16. 名之起源于功用

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名无固宜”——初制名时,以某名指某实,为人之随意约定。——此言恐怕差矣。汉字的起源音义形有关联

17. 荀子对于当时诸家学说,均有辩驳。正名篇将当时流行之荀子眼中之谬误之学说分为三种: a. c.

以名乱名——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盗之内涵亦包含人。内涵外延的标准不一。 以名乱实——白马非马牛马非马——荀子以常识立论 “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

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 1. 2.

法家之名:专门从君主或国家之观点,以论政治,当时被称为法术之士,到了汉代被称为法家。法家之学说,在汽锅以及三进为盛。齐桓公、晋文公二王亦是采用的法家的观点。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贵族政治崩坏,股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就是平民的解放,另一种就是君主的集权。那么两种趋势表现在政治上造成一种趋势。也就是贵族政治趋向于君主专制政治,且由人治、礼治趋于法治。 3. 4. 5.

士阶层兴起,乃是儒墨提倡“尚贤”的结果。

荀子对于各家之辩,亦欲“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正名篇16)(注意:这点乃是法家后来提倡的势、术、法的开端) 当时的大趋势关于变古:

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大的趋势就是“变古”,法家也拥护变古。其立论也是一扫自孔子以来托古立言的习惯。道家有一部分其实也是主张变故的。时势常变嘛! 6.

法家三派: 一重势 二重术

b. 以实乱名——山于泽平情欲寡——以个性盖共性 18. 秦皇李斯的思想政策的荀子学说溯源

? ?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哲学史笔记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所谓今昔,无一定之标准。有点相对论的色彩。 8. 9. 连环可解也 连环方成方毁。现为连环,忽焉而已非连环矣。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 10.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庄子〃齐物论》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问题:从以上可见,惠施与庄子之思想,诸多相同,或言之,后者乃包含前者之思想。然而,惠施与庄子不同之处在哪里?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1)盖惠施只是以知识证明,“万物毕同毕异”“天地一体”之说,而未言若何可以使吾人实际经验“天地一体”之境界。 2)庄子则于言之外,又言无言;于知之外,又言不知,有所谓心斋,坐忘,以实际达到王仁我,齐死生,万物一体,绝对逍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