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9—201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卷Ⅰ(选择题,共50分)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5题5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4 B 2 C 15 A 3 B 16 C 4 B 17 C 5 C 18 D 6 B 19 D 7 D 20 B 8 D 21 C 9 A 22 C 10 11 12 C D B 13 C / 23 24 25 C D D 卷Ⅱ(非选择题,共50分)
26. 错误一:“世袭制”改为“禅让制”;错误二:“庄子”改为“墨子”;错误三:“孟子”改为“荀子”;错误四:“汉武帝”改为“文帝景帝”;错误五:“班超出使西域”改为“昭君出塞”(错误不分先后,只要有即可得分,每处错误1分,改正1分,共10分)
27.答案一:同意观点一。(1分)观点:和亲政策好于战争(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理由: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给双方边境造成战乱,破坏了生产。(1分)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求婚,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他,史称“昭君出塞”。(3分)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所以说处理民族关系应以和为主,不以战为主。(1分)(意思相近即可,本题共10分)
答案二:同意观点二。(1分)观点:战争好于和亲政策(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理由:汉初实行和亲政策,但匈奴仍然年年挥师南下。(1分)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双方友好关系维持了五十年,以后匈奴又挑起战争。(1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进行战争。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打败了匈奴。(3分)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1分)所以说处理民族关系应以战为主,不以和为主。(1分)(意思相近即可,本题共10分)
28. (1)共同之处:都过着集体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力量生存。(答出两点即可,4分)
不同之处: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2分)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处于氏族公社时期。(2分)
(2)山顶洞人的生产比北京人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山顶洞人进步的主要原因。(2分)(本题共10分)
29.板块一:①BDCA (1分)②战国:牛耕;西汉:二牛抬杠耕作方法;南朝:使用绿肥。(每处1分,3分)③A张骞;B河姆渡氏族;C半坡氏族。(每处1分,3分)④A修建都江堰;B派人治理黄河;C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每处1分,3分)⑤正:战国:实行封建制度(或土地私有)、西汉:减轻农民徭役等负担、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以上五点答出其中之一即可)。反:秦:繁重徭役、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9页 (共10页)
(以上两点答出其中之一即可)。(共12分)
板块二:①半坡种植粟,半坡种植蔬菜,河姆渡种水稻,西汉发明犁壁(其中之一即可,2分);
②重视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推广新技术、制定利于农业的政策、农民辛勤劳动(意思相近,答出其中一项即可,2分);
③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意思相近,答出一项即可2分)。 板块三:减轻农民负担,推广新技术,制定利于农民政策等。(意思相近,答出一项即可2分)(本题共20分)
命题人:乔国才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10页 (共10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