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设计(二)
整体设计
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平衡跟合成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这是这节课教
1
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常用的方法,对浮力应用实例的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浮沉条件和密度大的物体实现漂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利用二力合成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金属箔、大烧杯、水、密度计、充有氢气的气球、没充气的气球。
学生:有关浮力应用的实例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一艘战舰行驶在水面上,这时一颗鱼雷从一艘在水下游弋的潜水艇中发射出来击中了战舰,一声爆炸后,战舰慢慢沉没了。
问题:1.行驶在水面上的战舰、水下的潜艇、沉入水中的战舰都受浮力吗?
2.它们所受浮力如何计算?
学生活动:都受浮力,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大小。
3
问题:既然它们都受浮力,那为什么战舰一会儿浮在水面上,一会儿又沉入了水底?还有那艘潜艇,既不浮在水面上,也没有沉入水底,而是停在水面以下呢?物体什么时候浮,什么时候沉呢? 推进新课
一、浮沉条件
首先指明这些现象可以描述为“漂浮”“下沉”“悬浮”,规范物理语言,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浮沉条件。 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状态 漂浮 下沉 悬浮 受力关系 合力方向 为零 竖直向下 为零 F浮=G F浮<G F浮=G 观察表格会发现,受力关系中还有一种情况:F浮>G,这就是“上浮”。补充表格。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