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播下习惯的种子 收获命运之果
播下习惯的种子 收获命运之果
—浅谈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蓝田县公王初中 穆丹丹
【摘要】 “播下行为的种子,可以收获习惯之果;播下习惯的种子,可以收获性格之果;播下性格的种子,可以收获命运的果实。”可见,一个人行为的养成不仅会影响他一生的习惯,还会影响他的性格,甚至是命运。所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已经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命运 我口说我心 中国梦 个人梦
英国小说家芮德说:“播下行为的种子,可以收获习惯之果;播下习惯的种子,可以收获性格之果;播下性格的种子,可以收获命运的果实。”可见,一个人行为的养成不仅会影响他一生的习惯,还会影响他的性格,甚至是命运。而我的学生都生活在山区,他们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他们生活艰苦,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而知识几乎成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更切身的参与了这个孩子的成长,对学生的命运改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更深知语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要学好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而习惯来自于行为的养成。因此,为了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不断进行各种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农村学生学习行为养成存在问题
1、缺乏认识、学习无动力
随着经济与信息的发展,发家致富的思想早已深入民心。于是,成群结队的农民踏上了去城市的列车。几年后,他们便在村里盖起了小洋楼,有人甚至在城市买了房子,引来村里人的一片羡慕。这样的荣耀让更多的人趋之若鹜。而这种现象却从思想上影响了学生。他们认为知识并不重要,只有金钱才是硬道理,以至缺乏动力,更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学习行为的养成。
2、家校断层、推卸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农村越来越多的孩子想享受家庭的温暖都已经成了一种奢望,更不要说来自父母的教育。学生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了一片沙漠,在教育上已经是空谈。有限的几个家长还不能担负起教育的责任,认为教孩子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于己无关,因此一直推卸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所以基本上不会负责任的帮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
3、思想封闭、随遇而安
我所教的学生身处山区,各种信息封闭,以致学生见识浅薄、目光短浅、知识面狭窄。一直缺乏远大的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遇而安,我行我素,长久以来,学习反而成了他们的业余爱好,在这种情形之下,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行为习惯的措施
1、用爱心在学生的心中洒下学习语文行为的种子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只有老师的内心有爱,才能与学生撞出心灵的火花。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尊重你、敬佩你、信服你。从而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动学生,用个人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而这种关系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信任、亲近和民主。只有这样,老师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与学生融洽相处,才能在学生爱上你的同时,更用心的学习语文。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他们内心的深处洒下语文学习的种子。切忌以老师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横眉冷对、冷嘲热讽,将个人情感带进课堂,讽刺挖苦学生,甚至拳脚相向,贯彻“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育理
念。水过满则溢,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学生因害怕而学习,因畏惧而自我约束,但却绝难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利于他们学习语文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后期的发展。反而会让他们厌学,那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可见,只有用爱,才可在学生的心中洒下学习语文行为的种子,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以情感鲜明的范例,激发学生畅所欲言 “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的果实。”在用爱心为学生的内心撒下种子的同时,我们还要帮助他们将学习语文变成一种习惯,在何时、何地都能畅所欲言。在展示自己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所以语文课上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谈话的情景,激发他们谈话的欲望。而感情鲜明的范例远比感情模糊的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可以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不被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所限制。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学习的内容抽象而无所适从,越具体的内容,学生越有话说,而且还可以树立自信,让他们从心里对语文产生亲切感,消除畏惧,从而明白语文就是“我口说我心”。这样就可以做到化难为易,举一反三。从而让他们将学习语文从行为变成习惯。例如我在开学的理想教育中,为了紧扣“中国梦”。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一幕幕惨剧在学生的眼前展示,震撼着他们。而他们的眼中早就已经浮现出了愤怒。在时机成熟之时,我适时的扔出了一枚炸弹:“日本人为什么可以在中国如此的横行无忌?”班里顿时像炸了锅一样,同学们都义愤填膺。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此时的他们,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而是一个又一个口若悬河的智者,我知道,他们的心智之门在这一刻已经开启。紧跟着我们又从古谈到今。在讨论的尾声,我做了简短的小结:是的,只有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才能彻底摆脱外族的侵侮,这是“中国梦”。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我们坚信,梦想终会成真,让我们一起加油。这次,我的活动很成功。但一次的成功并不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让他们在任何问题面亲都能侃侃而谈。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的努力,在一点一滴中养成。
3、利用一切资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资源和信息极度闭塞的农村,想要适应现在的新课改,尤其是范围广、内容全的综合性实践,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这类题目学生几乎放弃。而这一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弊端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学生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去丰富自己的见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而教师却不能和孩子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补充,介绍,进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心理学表明,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单一的讲授,所以,教师更应注意以发散思维的方式,调动学校仅有的资源,如多媒体、电脑房等来增加新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开放课堂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艾尔菲 科恩认为,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简言之,重要的是实施行为孩子的本身,而不是行为。孩子不是受训的宠物,也不是计算机,输入某些程序就可以预测他们的反应。他们需要引导和帮助,不需要被驯化,更不能迫其就范。可见,孩子本身就拥有无穷的自主意识,只要我们提供空间,他们就可以让思维尽情的翱翔,创造力自然也会随之而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引导,尽可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每天的学习中逐渐树立自信, 养成自我创造的习惯。学者史东说:“知识并不就是智慧,许多人知道很多事物,但却是个更大的愚蠢者。只有知道怎样去运用知识才是有智慧。”由此可见,仅教给学生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给他们养成创造的习惯,才能让他们拥有智慧。
总之,农村的学生在学习上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能够随时随地的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开思绪,让智慧与哲理在头上这片天空中飞扬。
相信,学生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西部教育导刊》2013年第8期艾尔菲 科恩的《“无条件养育”才是真正爱孩子的方式》
单位全称、 蓝田县公王初中 单位邮编、 710504 作者姓名, 穆丹丹
收信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初中 收信人姓名, 穆丹丹 收信人电话 13720730453 允许编辑对论文进行调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