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证中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答题技巧点拨及例题
2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教学中要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24.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参考答案】错。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比如记忆广度等,在性质上即属流体智力。其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外,心理学家们也发现,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智力作为智力比较的基础。
25.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参考答案】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是倒U曲线的关系。每种难度的任务都有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练习题
1.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问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学习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提高结合起来。 3.正强化可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可以降低反应频率。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两者都可以增强反应的频率。
4.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
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中不易产生疲劳。
因此,学习中教师会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5.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要力量是社区教育机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班主任是协调校内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6.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的差别。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活动课程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它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以说,二者有本质差别
7.超额学习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超额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8.惩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在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可以选择使用惩罚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时可以使用强化法。当然,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9.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团队、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它与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教育途径互相配合,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0.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的教育制度包括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七个方面。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
12.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个体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表现在: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13.德育只需依靠思想品德课。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此外,德育的途径还有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 14.学校可以为了教学而忽略其他事情。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这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甚至忽略其他工作,应当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15.差别感受性强的人差别感觉阈限高,两者成正比关系。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相同,都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越强,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16.首因效应等同于近因效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在通常情况下,印象形成过程中首因效应的发生更常见。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近因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不断有引人注意的新信息出现,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因此,二者是不同的。 17.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正确。课外辅导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18.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做到教书育人。 错误。教学仅仅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多途径。 19.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错误。夸美纽斯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20.教学中应用首尾时间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之类的事。
错误。学习活动开始和结尾效果较好,因为它们只受倒摄抑制或者前摄抑制的单重影响,所以不应处理琐碎的事而应学习重要的新概念。
21.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 正确。专家解析:在这样的前提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较大。 22.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错误。专家解析: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二者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23.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错误。专家解析:题于阐述的是代币奖励法的优点。 24.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对课堂气氛没有影响。
错误。专家解析:课堂里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 2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正确。专家解析:教给学生知识是重要的,但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
26.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错误。题干所指是雅典的教育。
27.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高等教育延伸。 错误。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28.杜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教师中心理论。 错误。杜威强调的是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沦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论 29.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所以“组织者”一定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
错误。 “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
30.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不能进行惩罚。
错误。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应给以必要的惩罚,有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