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马鞍山市名校地理高一(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近获得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5.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的发展 B.东南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 C.我国农村的人口密度过大 D.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移动的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我国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 【详解】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民工潮”主要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人口有具有巨大的引力,A对;不能说东南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B错误;我国农村的人口密度过大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足,这是引力,不会造成“民工潮”,D错误。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其他如政治因素、国际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以及环境生态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结合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16.流域洪涝灾害综合整治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全流域分工协作。下列属于长江流域上游治理的主要措施是
A.加高大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流域洪涝灾害综合整治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全流域分工协作,长江流域上游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加高大堤、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主要在中下游地区,ABD不对,所以C正确。 1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答案】C 【解析】
B.平垸行洪
C.封山育林
D.退田还湖
【详解】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A正确;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可能扩大,B错误;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C正确;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中提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D错误。
18.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据图推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功能区布局。 【详解】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仔细读图,甲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少,不可能是公共服务设施,A错;乙区出行能耗高、出行次数多,可能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B对;丙区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少,不可能商业网点等级低,C错;丁地出行能耗低、出行次数多,可能为住宅区周边的商业网点,不可能为中心商务区,且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中心商务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昼夜差异不大,D错。答案选B。 【点睛】
从题干中理解新概念“出行能耗”的含义,从图中提取从居住区到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出行能耗和出行次数,结合城市功能区布局的特点,即可解答。 19.读“某区域水稻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位于温带,河网密布 B.地形多样,土壤肥沃 C.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D.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2.该区域水稻种植业的优势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 ) ①劳动力 ②历史 ③科技 ④交通 A.①② C.②③
3.该区域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 ) A.单产较低 【答案】1.C 2.A 3.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试题难度较易。
1.据图可知,该区域位于热带,降水较多,河网密布,故A错误;该区域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形单一,故B错误;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故C正确;该区域位于热带光照充足,日温差小,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C。
2.图示区域位于南亚,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南亚都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交通等基础设置并不完善;所以该区域种植水稻的优势条件是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故BCD错误,选A。
3.图示区域位于南亚,都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不高,水利设施不完善,多旱涝灾害。水稻单产较高,故A错误;该区域水利设施不完善,多旱涝灾害,故B错误;该区域人口稠密,多为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故C正确;该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且工业不发达,机械化水平低,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C。
B.水利设施完备
C.商品率低
D.机械化水平高
B.①④ D.③④
20.日本探测船“地球号”,从海底向下钻入7 000米深处,进行探测、钻孔、取样。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钻入地幔层,科学家希望能够揭开地震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题。 有关此次钻探到达的地下圈层及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均匀
B.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C.地核 分外地核和内地核,以铁、镍为主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本次钻探可达地幔,不能到达地核,而地壳厚度不均匀,B项中关于地幔的叙述是正确的。故选B。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读“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经纬度位置:甲______,丙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_____,位于寒带的有_____,位于温带的有_____。
(3)甲位于乙的______方向,丙位于甲的______方向。
(4)丙、丁之间的距离______(小于、等于、大于)丙、乙之间的距离。
【答案】 (60°S,170°W) (70°S,170°E) 乙丁 丙丁 丙丁 甲乙 正东 西南 小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综合判读。 【详解】
(1)南极地区俯视图上可以看到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图中甲为西经度,其它三个点的经度都为东170°W)经度,甲乙丙丁四地的纬度都是南纬度,由此可以得出甲丙的地理坐标分别是(60°S,、(70°S,170°E).
(2)东半球的范围是从20°W向东到160°E,位于东半球的是乙、丁;60°-90°为高纬度,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丙、丁;66°34′-90°为寒带,符合的是丙、丁;23°26′-66°34′为温带,位于温带的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