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四版)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四版)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8:37:32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按照此理论,在机会成本上的差异,给世界生产提供了一个互利的重新组合的可能性。即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总有一种产品是优势最大的;而另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但相比较起来总有一种产品的劣势是最小的。这样,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国在相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上一样能产生贸易,获得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所有产品上均具有绝对优势的一国与在所有产品上均具有绝对劣势的另一国之间可以发生贸易,并且两国的状况都得到了改善。这是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2.说明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答:为了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下表列出了某一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且该产品的生产只使用劳动一种投入。

某一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 产出 5 10 15 20 25 30 劳动投入 10 15 20 25 30 35 由表可知,规模经济表现在,劳动投入增加1倍(15→30),产出却增加了1.5倍(10→25)。

假定世界上只有A国和B国两个国家,二者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样技术,最初都生产10个单位。根据上表,该产量在每个国家均要15小时的劳动投入,即全世界用30个小时来生产20单位产品。现在假定该产品的生产集中到一个国家,譬如说A国,且A国在这一行业也投入了30个小时的劳动。然而,在一个国家内投入30个小时的劳动,能生产出25件产品,显然,生产集中到A国使世界能以同样的劳动投入多产出25%的产品。

但A国从哪儿获取生产这种产品所需的额外劳动呢?B国那些原先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工人又去干什么呢?为了得到某些产品扩张生产所需的劳动,A国必须缩减或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这些放弃的产品将在B国生产,B国则雇用那些原先在B国生产而现在在A国扩张的行业中的工人来从事这些产品的生产。

不妨假定有许多产品具有规模经济,今分别给其编号:1,2,3,?,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A国生产1、3、5等类产品,而B国生产2、4、6等类产品。如果每个国家都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均能比各国什么都生产时更大,世界也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希望能消费花色繁多的商品。假定工业1在A国生产,工业2在B国生产。那么A国产品2的需求者必须买从B国进口的产品2;同样,B国产品1的需求者也只能购买从A国进口的产品1。国际贸易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使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上述例子说明了,作为规模经济的结果,互利的贸易是如何开始的。各国用比以往更有效的规模来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又使消费所有产品成为可能。

传统贸易理论(从斯密到赫克歇尔—俄林)是以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即假定某个行业中的投入增加1倍,产出也相应地扩张l倍。但是事实上很多行业都具有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规模经济(或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在这些行业中双倍的投入获取的是超过双倍的产出。另外,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类似但不同质,因此,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所谓不完全竞争市场,更多情况下表现为垄断竞争市场。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果每个国家都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均能以比各国什么都生产时要大得多,世界也因而生产出更加丰富的产品。消费者希望能消费花色繁多的商品。国际贸易使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3.简述欧洲联盟的形成过程。

答:概括地说,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建立在欧洲三个共同体之上的。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为了集中管理法国、前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六国的煤和钢铁资源。通过促进成员国间煤钢自由贸易和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这个共同体使这六国受战争打击的工业恢复了活力。1957年,上述六国又签订条约,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以促进核工业的发展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1958年1月1日,在签订《罗马条约》之后,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了,该组织试图通过消除成员国之间对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所有限制,建立一个“共同市场”。通过拆除成员国间工业品贸易的关税壁垒和对非成员国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欧洲经济共同体变成了一个有保护的自由贸易区或者“关税同盟”。随着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陆续加入,到1986年,成员国数目增到12个。

随着《统一欧洲法案》于1993年1月变为法律,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1995年1月,随着奥地利、芬兰和瑞士加入,原来的12个成员国增至15个。现在,欧盟人口超过3.75亿,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欧洲货币单位。

1992年,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七个国家达成协议,于1993年1月1日建立“欧洲经济区”。欧洲经济区由19个国家组成,他们构成一个强大、富裕的贸易集团。

通过上述协议,欧盟把它在商品、服务、人员和资本方面的自由流动,扩展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此之前,19个国家已经通过其他协议,把它们间的工业品关税率降至0。1992年协议提出进一步削减农产品关税。

1992年2月7日,欧盟当时的12个成员国于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代表着欧盟自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具根本性的变化之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欧盟不再仅仅是经济组织,而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联盟方向发展。

1993年1月1日,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国家达成协议,建立“欧洲经济区”、通过这一协议,欧盟把它在商品、服务、人员合资本方面的自由流动,扩展到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税率也已降至0。

4.简述体现世界贸易组织宗旨的主要原则。 答:(1)非歧视性原则。具体是指对各缔约国贸易政策一视同仁,对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一律平等。它通过最惠国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来实现。所谓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对所有缔约国的贸易待遇都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给其他的缔约国同样的待遇。最惠国待遇可以是无条件的,也可以是有条件的。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条款是无条件的。所谓国民待遇是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

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

(2)降低和最终取消贸易壁垒的原则。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是要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发展。对于关税,总的原则是只能降不能升,缔约国之间通过谈判达成的关税减让不能单方面任意取消,或通过别的方式来取代减让的关税。对进口数量的限制,总协定原则上规定要取消。

(3)磋商调解原则。强调各缔约国之间通过磋商调解,而非报复、制裁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的原则,并制定了具体的程序和方法。

5.简述金本位制的优缺点。

答:金本位制的优缺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6.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析征收关税带来的影响。 答:下面的图19-1说明了关税给进口国带来的成本和收益。

图19-1 关税的影响

关税把国内的价格由PW提高到PT,却把外国出口价格由PW降至PT*。国内的生产由S1

扩张到S2,而消费却从D1下滑到D2。不同社会集团的成本与收益可以用标有a、b、c、d、e的五块面积不同的和来表示。

对国内生产者而言,由于其产品的价格更高,相应的生产者剩余也更多。当产品价格提高到PT后,生产者剩余增加了面积a,这是关税带来的生产者所得。

对国内消费者而言,更高的价格使消费者蒙受了损失。在图19-2-1中,由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从PW提高到PT,消费者剩余的减少等于(a+b+c+d)的总面积,因此,关税使消费者受到了伤害。

除此之外,政府通过征收关税而从贸易中获益。收益大小等于关税税率与进口量的乘积,在图19-2-1中,政府的收益等于面积c与面积e之和。

关税的净损失为:

消费者损失-生产者所得-政府收益

用图19-2-1中各块区域面积表示,上式变为:

(a+b+c+d)-a-(c+e)= b+d-e

因此,征收关税的净效果取决于面积(b+d)与e的对比关系。

7.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不完全竞争理论解释倾销现象。 答:为简单起见,现用垄断理论来解释,如图19-2所示。

图19-2 垄断生产者均衡

该图反映的是国内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垄断某个行业,该厂商在两个市场进行销售: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国内市场,它面临需求曲线DD;在国外市场,假定该厂商能以价格Pf销售它所愿意的任何量,从而过Pf的水平线为该厂商在国外市场销售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再假定两个市场被分割,这样该厂商就能在国内市场制定较高的价格。MC是该厂商在两个市场能够售出的总产量的边际成本曲线。

为了使利润最大,该厂商设法使每个市场的边际收益都等于边际成本。国内市场的边际收益为MRD。为了让两个市场的边际收益都等于边际成本,该厂商将产量确定为QM,并且在国内的销售量为QD,出口量为QM -QD。

由于国内需求曲线为DD,这时国内产品的销售价格为PD,由图19-2-1可知,PD比出口产品的价格Pf要高。因此,该厂商的行为已说明了倾销,即其产品在国外比国内卖得便宜。

上述论述说明,倾销不过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策略。

8.在充分就业情况下,A国人均每工作日能生产10台电视机或者20台照相机,B国能生产6台电视机或者30台照相机。试回答:

(1)A国和B国生产什么产品有比较优势?

(2)贸易前两产品在A、B国的交换比率各为多少?

(3)假定两国专门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以1台电视机与2台照相机的比率进行交易,若A国向B国出口4台电视机,求各自的可消费量。

解:(1)A国相机的日均产量/B国相机的日均产量=20/30=2/3; A国电视机的日均产量/B国电视机的日均产量=10/6=5/3。

则A与B国的电视机劳动生产率之比大于相机的劳动生产率之比,故A国生产电视机,B国生产照相机具有比较优势。

(2)贸易前,A国的交换比率=A国电视机的日均产量/A国照相机的日均产量=10/20=1/2;B国的交换比率=B国电视机的日均产量/B国照相机的日均产量=6/30=1/5。

(3)A国人均日产量10台电视机,以l台电视机与2只照相机的比率进行交易,若A国向B国出口4台电视机,则A国人消费6台电视机,8只相机。B国人均日产量30只照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按照此理论,在机会成本上的差异,给世界生产提供了一个互利的重新组合的可能性。即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总有一种产品是优势最大的;而另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但相比较起来总有一种产品的劣势是最小的。这样,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国在相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上一样能产生贸易,获得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所有产品上均具有绝对优势的一国与在所有产品上均具有绝对劣势的另一国之间可以发生贸易,并且两国的状况都得到了改善。这是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2.说明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答:为了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