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指导之哲学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得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的结论,这是
A.正确推理的必然结果 B.合理的科学想象的结果
C.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D.把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起来的结果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