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会用( )。
6.认识(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 )、( )。
7.认识(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 )(参见例33)。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 )、( )、( )和圆锥,认识( )、( )和( )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 ),能画指定度数的( ),会用三角尺画( ),( ),( ),( )角。
2.探索并掌握( )、( )和( )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 )、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 )与( )的比为( ),掌握圆的( )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 )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 )。
5.会用( )估计不规则图形的( )(参见例34)。 6.通过实例了解( )(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 ),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 )。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 )、( )、( )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 )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 )。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 )(参见例35)。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 )、( )等活动,进一步认识( )及其(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 );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
17
( )。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 )与( ),能在方格纸上按( )或( )方向将简单图形( ),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 )(参见例36)。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 )将简单图形( )或( )。 4.能从( )、( )和( )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 )。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 );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 )与( )的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 )和( )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 )(参见例37)。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 )(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 )与方格纸上( )的对应(参见例38)。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 )、( )、( )和( )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 ),能选择适当的( )(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 )地表示数据(参见例39)。
4.体会( )的作用,能计算( ),能用( )解释其实际意义(参见例39)。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 ),并能读懂简单的( )(参见例40)。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 )和( ),并能进
18
行交流(参见例39和例41)。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 );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 )(参见例42)。
2.通过( )、( )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 ),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 ),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2)。
四、综合与实践
1. 经历( )、( )、( )、( )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 )和( )、( )和( )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 )、制定简单的方案( )的过程。
4. 通过( )和( ),进一步理解所用的( )和( ),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 )。
(参见例43,例44,例45,例46)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 )、( )、( )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 ),注意使学生在获得( )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 ),即从( )出发,(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 ),( )学生通过( )、( )、( )、( )等,获得数学的( )、( )、( )、( ),促使学生( )、( )地学习,不断提高( )和( )的能力、( )和( )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 )转化为自己的( ), 处理好( )与( )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 );
19
发扬( ),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 )、( )、( );激发学生的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 );创造性地使用( ),积极( )、( )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 );关注学生的( ),有效地实施( )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 );合理地运用现代( ),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 )、( )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 )。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 )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 ),而且要把( )、( )、( )、( )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 )。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 )教学内容中可能( )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 ),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 )。因此,无论是( )、( )课堂教学( ),还是组织各类( ),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 ),而且要激发学生的( ),通过( )或者( )感悟数学的( ),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 ),帮助学生形成认( )、( )、( )、( )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81)。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 )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 )与( )的统一,应体现“( )”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 ),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 )。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