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学教学过程中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缩短思维过程、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操作的实践活动;也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弱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同时,学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共享资源,避免相关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也可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软件,并根据本学校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
3. 社会教育资源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 )资源。例如,邀请有关专家向学生介绍数学在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 );邀请教学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师的( )。
学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等,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如,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工程技术、历史事件、社会问题、数学史与数学家的故事和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常常为我们提供许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有意义话题,教师要从中充分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向学生介绍其中与数学有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 )的能力。
4. 环境与工具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开发成为教学资源。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的( )和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 )供学生使用,以拓宽他们的( ),培养他们的( ),发展其( )与( ),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 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 )生成的,如,师生交互、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 )、新( )、新( )、新( )、新( )
41
等。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 )。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本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说明:在本标准中,使用了一些词,表述与上述术语同等水平的要求程度。这些词与上述术语之间的关系如下:
(1)了解
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
实例: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 (2)理解
同类词:认识,会。
实例:认识三角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3)掌握
42
同类词:能。
实例: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4)运用 同类词:证明。
实例:证明定理:两角及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经历
同类词:感受,尝试。
实例: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6)体验 同类词:体会。
实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4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