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一章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
是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所以我们要认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这个国情是我们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依据。
其次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的历史阶段,这些历史阶段也都有自己的特征。进入了新世纪以后,我们国家也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发展就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过去胡锦涛同志曾经概括为十个,这次在党的十七大上概括为八个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再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的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确增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这八个阶段性,实际上就是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或者说是八对矛盾,正确处理好这八对矛盾,实际上是理顺八大关系。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第二个依据。
再次,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经验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友谊成果。世界各国的发展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有这样一些现象,比如一些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还有一些国家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我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其他国家已经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了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的理念。
以上就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分个三个阶段,首先是提出阶段,第二个是在实践当中发展的阶段,第三个是完善并且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接着又概括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下面谈一谈第二个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科学
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二个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指导地位。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关于这一点我们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首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三大成果进行整合,并且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三个理论成果,这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前面十七大那段话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两种:一种理解是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成果,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个成果。这样理解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言犹未尽,也就是说还不是作为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理论创新成果的组成,所以这是一种理解。还有一种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成果,等重大战略思想表明的是上述三者都是重大战略思想,我认为这后一种理解应当是符合十七大精神的。
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历史性成果。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实现的,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实现的。这个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关于这一点也纠正了我们过去的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过去有一种说法把科学发展观叫做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不是最新成果,所以这样就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按照十七大的精神,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所以在这个意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就是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这是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共性的一面。之所以这样讲,道理在于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它的主题显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回答了两大问题的,一个是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再一个是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这两大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以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当然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有其个性的一面,主要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也有自己的重点课题。十七大报告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三大问题和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三个成果有着相互照应的关系。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主要是集中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方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集中很全面的回答。因此胡锦涛指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全面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科学制定的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动方针。因此十七大报告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和谐理论。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段话,一个指出了它的思想来源,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同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关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这个是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第二个方面,是它的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主要是党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两句评价性的话,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第二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两句话,第一句指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第二句指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也就是它在政治上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胡锦涛同志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久就指出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另外一个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的代价过大,资源消
耗的量过大。2003年为例,也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那一年,当年我国实现的GDP的总量是116694亿人民币,按当年的汇率计算,折合为14000亿美元,占当时全世界GDP的4%。但是我们的资源消耗量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原油消耗了2.6亿吨,占世界的消费量的7.4%;原煤消费达到了16亿吨,占当时世界消费量的31%;钢材消费达到2.46亿吨,占当时世界消费量的27%;水泥消费8.5亿吨,占当时世界消费量的4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2006年的我国GDP的总量达到了210900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计算占世界总量的5.5%。但是我们能源消耗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也就是GDP总量占世界的5.5%而能源消耗总量则是世界的15%,其中像钢材消费量能够占世界消费量的30%,水泥占到了世界水泥消费量的54%。
除此之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非常明显。所以2003年的非典疫情的爆发和蔓延,集中暴露了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且突出强调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具体说就是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曾对此有过论述,他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叫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坚持“五个统筹”,党的十七大对统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是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于我国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重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再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特别是针对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把过去的我们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提出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就促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实现这三个转变。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不少同志都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不务虚名、务求实效的科学态度。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实践当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一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现在还是应该以邓小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