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生物学生复习思考题总汇

微生物学生复习思考题总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23:02:33

(2)毒素与侵袭性酶 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是细菌致病作用中的重要致病物质。某些细菌可产生分解组织细胞的酶类,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也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 色素 某些细菌能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细菌的色素有两类,一类为水溶性,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绿色色素。另一类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色素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 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 细菌素 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bactericin)。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的细菌素称大肠菌素(colicin)。细菌素在治疗上的应用价值已不被重视,但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6) 维生素 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 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例如人体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一.填空

1.常用的湿热(moist heat)灭菌法包括:(1)巴氏消毒法 (2)煮沸法 (3)流动蒸气消毒法 (4)间歇蒸气灭菌法。

2.不耐热的营养培养基可用)间歇蒸气灭菌法

3.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波长为265nm――266nm,常用于无菌室的空气消毒。 4.消毒剂中的重金属类,可与细菌酶蛋白的-SH基结合,发挥杀菌作用。 5.无菌室空气消毒常采用 法。紫外线消毒

二.选择:

1.消毒是指:B

A: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B: 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杀死细菌芽胞 D: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2.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E

A:紫外线照射 B:煮沸5分钟 C:巴氏消毒法 D:流通蒸气灭菌法 E:高压蒸气灭菌法 3. 属于氧化剂类的消毒剂是:D

A:来苏 B:戊二醛 C:龙胆紫 D:高锰酸钾 E新洁而灭 三.名词解释:

1. 消毒:消毒(disinfection)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消毒所用的化学试剂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对其芽胞则需提高消毒剂浓度及延长作用时间。 2.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

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灭菌比消毒要求高, 常需湿热121℃/15min或干热170℃/2h。

四.简答

1. 简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波长200nm~300nm的紫外线(包括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nm~266nm的杀菌作用最强(图3-1),这与DNA的吸收光谱范围一致。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而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紫外线穿透力较弱,普通玻璃、纸张、尘埃、水蒸气等均能阻挡紫外线,故只能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眼睛有损伤作用,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2. 简述常用消毒剂的种类、使用浓度与用途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使用浓度与用途

类 别 作 用 机 制 常 用 消 毒 剂 用 途

酚 类

醇 类 重金属盐类

蛋白质变性、损伤细胞膜、灭活酶类

蛋白质变性与凝固、干扰代谢 氧化作用、蛋白质变性与沉淀、灭活酶类

氧化剂

氧化作用、蛋白质沉淀

3%~5%石炭酸 2%来苏

0.01%~0.05%洗必泰 70%~75%乙醇 50%~70%异丙醇 0.05%~0.1%升汞 2%红汞 0.1%硫柳汞 1%硝酸银

1%~5%蛋白银 0.1%高锰酸钾

3%过氧化氢

0.2%~1%过氧乙酸 2.0%~2.5%碘酒 0.2ppm~0.5ppm氯 10%~20%漂白粉 0.5%~1.5%漂粉精

0.2%~0.5%氯胺

4ppm二氯异氰尿酸钠 3%二氯异氰尿酸钠 0.05%~0.1%新洁尔灭

0.05%~0.1%杜灭芬 10%甲醛

50mg/L环氧乙烷 2%戊二醛

2%~4%龙胆紫 5~10ml/m3醋酸加等量水蒸发

生石灰(按1:4~1:8比例加水配成糊状)

地面、器具表面的消毒,皮肤消毒

术前洗手、阴道冲洗等 皮肤、体温计消毒 非金属器皿的消毒

皮肤、粘膜、小创伤消毒 皮肤消毒、手术部位消毒 新生儿滴眼、预防淋病奈瑟菌感染

皮肤、尿道、蔬菜、水果消毒

创口、皮肤粘膜消毒 塑料、玻璃器材消毒 皮肤消毒

饮水及游泳池消毒

地面、厕所与排泄物消毒 地面、墙壁、家具消毒,饮水消毒:0.3%~0.4%/kg 室内空气及表面消毒,0.1%~1.2%浸泡衣服 水消毒

空气及排泄物消毒

外科手术洗手,皮肤粘膜消毒,浸泡手术器械 皮肤创伤冲洗,金属器械、塑料、橡皮类消毒

物品表面消毒,空气消毒 手术器械、敷料等消毒 精密仪器、内窥镜等消毒 浅表创伤消毒 空气消毒

地面、排泄物消毒

表面活性剂

损伤细胞膜、灭活氧化酶等酶活性、蛋白质沉定 菌体蛋白质及核酸烷基化 抑制细菌繁殖,干扰氧化过程 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蛋白质凝固

烷化剂

染 料 酸碱类

3.比较两大热力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相同温度下,后者效力较前者大。这是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气有潜热存在。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干热(dry heat)灭菌法:干热的杀菌作用是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而实现的。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h即被杀死;芽胞则需经170℃2h才死亡。

(1)焚烧 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但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2)烧灼 直接以火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

(3)干烤 利用干烤箱灭菌,一般加热至170℃持续2h。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例如玻璃器皿、瓷器、玻质注射器等的灭菌。

(4)红外线 是一种波长为0.77~1000μm的电磁波,可因产生高热而发挥灭菌作用,其中1~10μm波长的热效应最强。但热效应只在照射表面产生,因此不能使物体均匀加热。红外线的杀菌作用与干热相似,利用红外线烤箱灭菌所需的温度和时间亦同于干烤。此法多用于医疗

器械的灭菌。

如湿热(moist heat)灭菌法

(1)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此法由巴斯德创用以消毒酒类,故名。目前主要用于牛乳等消毒,有两种方法:一是63℃加热30min;另一为72℃经15s,今广泛采用后者。 (2)煮沸法 在1个大气压下,水的煮沸温度为100℃,一般细菌的繁殖体煮沸5min被杀死,而其芽胞常需煮沸1~2h才被杀灭。此法常用于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水中加2%碳酸钠,既可提高沸点达105℃,促进芽胞的杀灭,又可防止金属器皿生锈。

(3)流动蒸气消毒法 又称常压蒸气消毒法,是利用一个大气压下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细菌繁殖体经15~30min可被杀灭,但芽胞常不被全部杀灭。该法常用的器具是Arnold消毒器,我国的蒸笼具有相同的原理。 (4)间歇蒸气灭菌法(fractional sterilization) 反复多次利用流动蒸气间歇加热以达到灭菌的目的。将需灭菌物置于流通蒸汽灭菌器内,100℃加热15~30min,杀死细菌繁殖体;但芽胞尚残存。取出后置37℃孵箱过夜,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加热一次,如此连续3次以上,可达到灭菌效果。该法适用于一些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培养基。若有些物质不耐100℃,则可将温度降至75~80℃,每次加热时间延长至30~60min,次数增加至3次以上,也可达到灭菌目的。

(5)高压蒸气灭菌法 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灭菌的温度取决于蒸气的压力。在一个大气压下,蒸气的温度是100℃。如果蒸气被限制在密闭容器中,随着压力的升高,蒸气的温度也相应升高。在103.4kPa(1.05kg/cm2)蒸气压力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高压蒸气灭菌器(autoclave)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填空

1.常见的细菌性状变异有形态与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 2.L型细菌是指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培养应选用高渗培养基。 3.白喉毒素是棒状杆菌噬菌体基因编码而成

4.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有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性转换。 5.F-菌也称雌性菌,可经过接合方式变为F+菌。

二 .选择题

1.H-O变异属于C

A:毒力变异B:菌落变异C:鞭毛变异D:形态变异E:耐药性变异 2.细菌突变的发生是由于E

A:基因重组B:基因交换C:质粒丢失D:溶原性转换E:核质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结构改变 3. 介导转导的物质是:B

A:性菌毛B:噬菌体C:R质粒D:F质粒E:Vi质粒 4.细菌的性菌毛 C

A:化学成分为多糖 B:与细菌的运动有关C:是接合时必要的结构 D:是转导必要的结构 E是细菌吸附易感细胞的结构 5.介导细菌间接合的物质是:C

A:鞭毛 B:普通菌毛 C:性菌毛 D:中介体 E核糖体

三.名词解释

1.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2. 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变异。 3. 转化:受菌体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变异。 4. 溶原性转换: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

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5. 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根据噬菌体侵入菌细胞后,是否

增殖并裂解细菌,可以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6. 遗传:所谓遗传(heredity)是指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世代相传,使其物

种得以保存的能力。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gene),一种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构成该生物的基因型(genotype)。生物所表现出来的生物学性状,是基因表达的结果,称为表型(phenotype)。

7.变异(variation)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特性出现的差异。变异使细菌产生新种,是细菌进化并展现出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四.问答题

1.简述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溶原性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后者获得新的生物性状的基因转移方式。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和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二种类型。 (1) 普遍性转导

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可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菌基因组中,一定情况下又可切离出来,进行增殖。在普遍性转导中,转导的DNA片段是非限定性的,可以为宿主菌DNA的任何部分,故称为普遍性转导。 (2)局限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是指前噬菌体在从宿主菌基因组切离下来时,发生了偏差,带走了噬菌体基因组两侧相邻的宿主菌DNA片段,进入新的宿主菌。 这样位于原噬菌体左、右二边的前宿主菌染色体基因便被转导。由于这种转导只能转导是两侧相邻的宿主菌DNA,是限定性的,故称局限性转导。

2.简述质粒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质粒(plasmid)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以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的遗传因子,对细菌的遗传形状有着重要的影响。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特性如下:

(1) 质粒可赋予细菌某些遗传性状,例如:F质粒编码性菌毛;R质粒,是编码

抗药性和耐受重金属毒性的质粒Col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等;

(2) 质粒可以自主复制。存在于多种细菌胞浆内的质粒可以不依赖染色体而独立

进行复制。有的质粒既能独立复制,又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与其共同复制。质粒随细菌的分裂传入子代细菌。

(3) 质粒不是细菌必备的结构。可以自行丢失或经人工处理消除。失去质粒的细

菌,其生命活动可不受影响。

(4) 质粒可以在细菌间转移。接合性质粒能通过自身传递装置(性菌毛)转移。

非接合性质粒不能编码产生性菌毛,以噬菌体为载体,携带其转移,或与接合性质粒结合随之转移。

(5) 一个细菌可带有一种或几种质粒。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一.填空:

1. 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生物屏障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2. 细菌的毒力是由毒素和侵袭力。

3. 内毒素是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

4. 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类脂A,菌体抗原(O抗原)是特异性多糖。

5. 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6. 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抗体和补体介导。

二 .选择题

1.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C

A:变为耐药菌 B:发生基因突变 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

搜索更多关于: 微生物学生复习思考题总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毒素与侵袭性酶 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是细菌致病作用中的重要致病物质。某些细菌可产生分解组织细胞的酶类,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也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 色素 某些细菌能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细菌的色素有两类,一类为水溶性,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绿色色素。另一类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色素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 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 细菌素 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bactericin)。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