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低碳交通-文献综述
“‘低碳交通’下的城市公共交通——以南京为例” 文献综述
080102129周子凌
1 低碳交通兴起沿革
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是三个温室气体高排放的领域,和其他领域相比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过去的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达 2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也处于高速发展期。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交通工具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会削弱其他领域的减排努力,使整体减排目标难以实现。[1]
2009 年 12 月,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 2005 年下降40% ~45% 。低碳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由此拉开了帷幕。交通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城市交通排放占很大比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油品消耗占全社会油品消耗的 33%,其中,道路交通工具所消耗的车用燃油约占 70%。据建设部统计,目前我国交通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0% ,如不加以控制,将达到 30% ,超过工业能耗[2]。2007 年我国城市内客货运输部门,即货车、公共汽车和私人汽车 3 项运输的能耗占交通运输总能耗的 40%[3][4]。可见,城市交通低碳化是我国实现低碳目标和建设低碳社会的必要步骤和重要内容。“低碳交通”概念提出至今,有关科研机构、规划部门、运营单位都把目光投向低碳交通,认为低碳交通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措施,也分别从规划层面、措施层面、运营层面等不同角度论述了低碳交通的内涵,但对低碳交通还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性的认识。
2 低碳交通内涵及体系建设
2.1低碳交通内涵解析
低碳交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低碳发展方向下体现在交通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纵观国内有关低碳交通文献的论述,绝大部分交通学者从出行方式上把低碳交通归结为公共交通以及与之接驳的慢行交通;城市规划学者主要从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互通关系上论证土地功能分布对交通排放量的影响;也有学者从能源利用上把新能源汽车归为其中,新能源不仅可以应用于私人汽车,也可以应用在公共汽车的改良换代,但这只是部分的描述了低碳交通的涵义。
低碳交通不仅仅是追求其交通碳排放的降低,而是在满足交通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降低碳排放[4],保障硬性交通出行。低碳交通与绿色交通相比,其核心本质都是建设以公
1
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但是,绿色交通的广义概念包含了推动公交优先发展、鼓励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不行的出行模式,建立公共交通为主导,慢性交通、新能源交通为两翼的多元化交通体系,即可满足常规交通出行的需要,又能适应偶然交通出行的需求。
2.2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要实现城市交通领域碳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并且可持续,就必须创建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城市低碳交通体系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体系。从宏观上说,城市低碳交通体系主要包括多中心空间布局、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工具系统、自觉低碳出行的交通主体、发达的低碳交通技术和先进的交通管理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五个部分及其构成的整体可以实现交通拥堵最少、交通需求最低、机动交通工具使用最少、机动交通工具碳排放最低、交通低效最少等指标,从而达到交通排放最低的目标。
城市交通工具系统是由多种交通工具组成的,由于不同的交通工具碳排放量不同,所以不同的交通工具系统的碳排放也各不相同。据美国联邦公交协会 2010年报告,美国全国平均各交通方式每人英里 CO2排放量:私家车为0.96,公交车为0.64,轨道交通为0.22,轻轨为0.36,通勤铁路为0.33,共乘汽车为0.22 (单位:英镑)[5]。由此可知,公共交通 (公交车、轨道交通) 不仅碳排放量比例小,而且人均碳排放量更是比其他方式,尤其是私人机动车低。在符合城市交通高效率要求的各种交通体系中,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系统的碳排放量大大低于以私人小汽车为主的交通系统,其中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工具系统碳排放最低。
公共交通为主的工具系统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碳排放低的公共交通工具。小汽车的人均能量消耗最大,几乎是公共汽车的 4 倍;轨道交通耗能最小,只有公共汽车的31.25%、小汽车的8.45%。从废气排放来看,轨道交通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分
[6]别是公共汽车的 3.75%、71.43% 、52.63% 。据专家的精确计算,如果我国有 1%的个体
小汽车出行转乘公共交通,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将节省燃油 0.8 亿升[7]。这些数据表明,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在交通系统中比例越高,交通系统的排放就越少。
其次,公共交通为主的工具系统运能高,车辆少,交通拥堵少。研究表明,公交车、自行车、私人小汽车人均占用的停车面积分别为 1、1.5、2.0平方米,公交车、自行车、私人小汽车人均占用的行车面积分别为 1.9、4.8、24.2 平方米,以公交车和自行车为主的城市交通占地需求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的 16 倍以上[8]。轨道交通运能又高于公共汽车,标准宽度的运能达到公共汽车的 15倍以上[9]。低运能的交通工具大量使用必然造成交通拥堵,英国城市经济学家巴顿指出,“高峰时的交通拥挤更多是由于汽车的
2
数量而不是由于上下班的人数。私人车辆造成的交通拥挤的影响大大超过车辆的运送能力。”[10][11]在拥堵状态下,车辆耗油量增大,排放增多。“车辆增多超出城市道路空间的承受极限,造成城市交通拥堵,能耗增加。据研究,拥挤状况下的燃油消耗将比正常行驶状况下高出 10%左右。” [12] “一辆小汽车在 7 公里/小时的速度间加减速 1000 次,则比匀速行驶时要多消耗燃油 60 升。” [11]公共交通为主的工具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普遍不发达,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统计资料显示,2005 年在中国 660多个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5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的比例大多仍在 10%左右,只有少数城市在 20%左右,在为数众多的 50 万人口以下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的比重则不足5% [2]。近年来有所改变,然而大城市的公交分担率均在 40% 以下,中小城市公交分担率在 10% 左右[13]。只有一手抓公共交通建设,一手抓自行车和步行等公共交通的辅助交通方式,才能快速形成公交为主的交通工具系统。
3 城市公共交通概念及发展概括
3.1城市公共交通概念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及其郊区范围内,为方便公众出行,用客运工具进行的旅客运输。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2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进而出行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乘车难”及交通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公交的优势,制约了公交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盲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3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与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
4南京城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4.1南京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南京的公共交通在软硬件方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 (1)由多家公交公司经营,线路存在覆盖不合理问题。 (2)公交站点设置不甚合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率。 (3)地铁线路不够完善,尚不能组成覆盖南京的轨道交通网络。
4.2 构建低碳城市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改善的出路在于充分发挥规划调控作用、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公共交通运营结构[14]。其核心理念是构建构建低碳城市交通体系,包括:
(1)社会客车及出租车是城市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的主体,更是最大的碳排放源。“低碳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限制小汽车的不合理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结构,鼓励智能技术、新能源的使用则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城市内交通的总负荷= 总出行次数× 每次平均出行距离。
减少交通负荷是最理想的办法,具体来讲可以从减少出行次数和减少出行距离两方面考虑。比如,通过在家办公减少出行次数,将商店等生活设施设置在居住区附近减少出行距离[12]。因此,“低碳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限制小汽车的不合理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结构,鼓励智能技术、新能源的使用则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2)打造集约化出行网络,变革碳排放结构。规划形成以“地面公交为基础,轨道交通为主体,专线交通为骨干,有效限制小汽车”的集约化交通方式结构。积极发展公交,公共财政向公共交通高投入,把能在小汽车当中享受到的通过公共交通显现出来,对轻轨这样的新型交通方式的推广。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