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专题14数学方法的应用教案
专题14 数学方法的应用
考题一 常用的数学知识
1.罗列物理中常用数学方法,熟悉其内容及其变形. 2.熟悉数学在物理题中应用的特点.
3.理解物理公式或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能单纯地从抽象的数学意义去理解物理问题,防止单纯从数学的观点出发,将物理公式“纯数学化”的倾向.
例1 如图1所示,AB是竖直平面内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上水平方向的直径,AC是圆上的一条弦.该圆处在某一匀强电场中,电场线与圆平面平行,将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从圆周上A点以相同的动能抛出,抛出方向不同时,小球会经过圆周上的不同点,若到达C点时小球的动能最大,已知∠BAC=α=30°,重力加速度为g,则电场强度E的最小值为( )
1
图1
A. 2qC.
3mg 2qmg
B.D.
mg q3mg
q解析 小球到达C点动能最大,说明C点是重力场和电场形成的复合场中的等效最低点,即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沿OC方向,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1
利用矢量三角形可知:当电场力垂直于OC时,电场力最小,Fmin=mgsin 30°=mg,即Emin
2=,A正确.故选A. 2q答案 A 变式训练
1.如图2所示,在斜面上有四条光滑细杆,其中OA杆竖直放置,OB杆与OD杆等长,OC杆与斜面垂直放置,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四个环分别从O点由静止释放,沿OA、OB、OC、OD滑到斜面上所用的时间依次为t1、t2、t3、t4.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mg
图2
A.t1>t2 C.t2=t4 答案 C
解析 以OA为直径画圆建立等时圆模型,小滑环受重力和支持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B.t1=t3 D.t2 gcos θ(θ为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2 由图中的直角三角形可知,小滑环的位移x=2Rcos θ 12 由x=at,得:t= 2 2x=2 aRcos θ=2 gcos θR,t与θ无关,可知从圆上最高点沿任意g一条弦滑到底端所用时间相同,故沿OA和OC滑到底端的时间相同,即t1=t3,OB不是一条完整的弦,时间最短,即t1>t2,OD长度超过一条弦,时间最长,即t2<t4.故A、B、D正确,C不正确,因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C. 2.如图3所示,穿在一根光滑固定杆上的小球A、B通过一条跨过定滑轮的细绳连接,杆与水平面成θ角,不计所有摩擦,当两球静止时,OA绳与杆的夹角为θ,OB绳沿竖直方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 A.A可能受到2个力的作用 B.B可能受到3个力的作用 C.A、B的质量之比为tan θ∶1 D.A、B的质量之比为1∶tan θ 答案 D 解析 对A球受力分析可知,A受到重力、绳子的拉力以及杆对A球的弹力,三个力的合力为零,故A错误;对B球受力分析可知,B受到重力、绳子的拉力,两个力合力为零,杆对B球没有弹力,否则B不能平衡,故B错误;分别对A、B两球受力分析,运用合成法,如图,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得:FT=mBg 3 根据正弦定理得:= sin θsin FTmAg90°+θ 因定滑轮不改变力的大小,故绳子对A的拉力等于对B的拉力,得mA∶mB=1∶tan θ,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3.如图4所示,将两个质量均为m,带电荷量分别为+q、-q的小球a、b,用两细线相连并悬挂于O点,置于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为E,且Eq=mg,用力F拉小球a,使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且两条细线在一条直线上,则F的大小可能为( ) 图4 A.3mg C.mg 答案 A 解析 先分析b的平衡:由于Eq=mg,所以两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45°.再分析整体平衡:两电场力抵消,转变成典型的三力平衡问题,画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 1B.mg 2D.2mg 2 F的最小值Fmin=2mgsin 45°=2mg,则应满足F≥2mg,故A正确. 4.物理学中有些问题的结论不一定必须通过计算才能验证,有时只需要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如图5所示为两个彼此平行且共轴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圆环,两圆环上的电荷量均为q(q>0),而且电荷均匀分布.两圆环的圆心O1和O2相距为2a,连线的中点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