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试题(A卷)部编版含答案
九下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英法绥靖政策
3.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列宁对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 A.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4.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③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1917年,俄历2月23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首都彼得格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机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人。随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材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应是
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 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6.下表为1921—1925年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农业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1921 项目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7860 34.55 8730 44.24 1923 1925年 A.《土地法令》开始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突出了农业发展 D.赫鲁晓夫改革卓有成效
7.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其主要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提倡个人崇拜
8.很多俄罗斯学者和普通百姓认为,不管有什么缺点,“十月革命”都是20世纪一个重大 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新在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9.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0.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十月革命后对其进行了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人类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②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 C. 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12.下列选项中,与张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看右图)相符的是
A.赫鲁晓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B.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D.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十月革命 二、战时共产主义 三、新经济政策 13.下图为苏俄(苏联)1913—1925 年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其中 1921—1925 年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
D.赫鲁晓夫改革
14.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爱沙尼亚 D.乌克兰
15.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玉米种植运动 D.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16.“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政策弊端”不包括
A.经济计划统得过死 B.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 C.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D.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17.下列对图3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C.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越美国 D.苏联在列宁领导下取得的成就
18.下表为1921—1925年苏俄(1922年改为苏联)农业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1921 项目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7860 34.55 8730 44.24 1923 1925年 A.《土地法令》开始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斯大林模式突出了农业发展 D.赫鲁晓夫改革卓有成效
19.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下列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化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C.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D.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20.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里丘吉尔评价的“他”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二、判断题 (每题1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共6分)
题号 答案 21 22 23 24 25 26 21. 1921年,列宁为苏俄探索了一条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即新经济政策;也就是在同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即中国共产党成立。
22.俄罗斯姑娘娜塔莎出生于1905年。在她25岁时,她给生活在英国的叔叔写了一封信。她在信封寄出地址栏应该注上国家的名称是苏联。
23.1922年苏联成立,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