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渭源县渭河源头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渭源县渭河源头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093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方向)一班
作者:张宝
邮编:741020
[摘要]近年来渭河源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就此对水土流失现状提出遵循自然规律,实施分区治理战略,荒山丘陵沟壑区坚持以缓坡修梯田,陡坡造林种草,沟坡采取鱼鳞坑整地造林,沟底营造乔木林发展小片水地。土石山区沟道内修谷坊等拦蓄工程,U形沟道修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封育等生物措施,最终达到改善当地小区内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有效的推动渭河源头水保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渭河源头,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1 区域概况
渭河源头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的渭源县中部,属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土山石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涵盖了渭河流域一级支沟清原河的全部。行政包括清源,五竹两个镇的14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50.8平方千米。总人口1.49万人,其中,农业户数3393户,农业人口1.49万人,农业劳动力8659个,该区农耕地5090.4平方千米。占总土面积的33.7%,林业用地245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6.3%,牧草地面积1928公顷。占总2土地面积12.8%荒地用地面积484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2.1%。果园面积的16.7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0.1%,水域150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1%,其中用地19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3%,未利用土地40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7%,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该区海拔1995-3400米之间,地势西部高,南部低,地形相对高差显著,年均气温为5.6度,年均日照时度2156-2718h.太阳总辐射581.438焦/平方厘米.年,大于等于10度活动积温1938.6度,无霜期126天,年均降水是525.7毫米,径流量的分布是在时空上与降水大体一致,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径流深在50-200毫米之间,平均径流深70毫米左右,但在年际分布上不均匀,在汛期具有含沙量高的显著特征。
2 水土流失状况 2.1水土流失类型
该地区属于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该地区水土主要为水力侵蚀,并伴随
1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因水蚀而诱发的重力侵蚀,由于山高坡陡,母质出露,降雨集中,水力侵蚀非常严重,梁峁,坡面与沟道部位以面蚀,沟蚀为主。重力侵蚀则主要发生在沟道,陡坡处,以滑坡,泻溜等形式出现,部分沟道则有严重的泥石流发生。
2.2水土流失面积
该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2.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1.5%,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4.1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26%。中度侵蚀面积57.1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61.5%强度侵蚀面积为11.6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2.5%。年均侵蚀模数为3140吨/平方千米.年,年土壤流失量为29.13万吨。
3.水土保持现状 3.1现有水土设施状况
目前,当地水土保持人员和广大群众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不懈,艰苦奋斗,使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截止2002年底,该区共建成水平梯田3506公顷,营造水保林2453公顷,经济林16.7公顷,种草1928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03.7公顷,治理程度52.4%。
3.2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1)各级政府重视,近年来,该区各级政府都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该区域治理开发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中去,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于倾斜,为加快水土保持工作步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群众积极性增高.该区广大人民群众,深受水土流失危害之苦,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深切体会到治理水土流失是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水土保持建设的能力。
3)具有成功的典型.长期以来,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渭源县涌现出了一批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典型,在治理进度,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起到带动作用,为水保建设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3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
该区长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项目规划,使各项措施布局更加合理可行,实现集中连片
2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规模治理,形成规模效益.
2)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参与水保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科学化的管理体制,保证了水保建设的顺利实施。
3)建立了新的水土保持投资机制,突出水保建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效益引导农民进行投资,投劳。
3.4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点上治理好,面上推广差.
2)局部地区治理措施质量差,防治措施不配套,整体效益难发挥。 3)防治投入不足;治理速度慢; 4)对水沙资源利用不够;
5)预防管护跟不上,个别地方仍存在破坏林草植被,开荒种地等人为水土流失的现象。
4、水土保持防治对策
截至2004年5月,渭河源头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为34平方千米,梯田200公顷,水保林400公顷,生态修复,封禁治理2800公顷,兴修水窖1948眼,修筑淤地坝70座,农路12千米林草覆盖率达到50.38%,土壤侵蚀亩数由每年的3140吨每平方米下降到每年的1910吨每平方米,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8.4万吨,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使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4.1遵循自然规律,实施分区治理
渭河源头水土流失类型区分为南部土石山区,北部黄土丘绫沟壑区。在治理过程中,应根据这两个类型区的水土流失规律,因地制宜的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规划与布局,建成高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模式,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以获得持续增长的生物产量和优化生态环境。
4.1.1荒山丘陵沟壑区治理模式
该区内涉及清源镇的4个村,水土流失特点是:梁峁起伏,陡坡沟深,面蚀,沟蚀均很严重,面蚀主要发生在陡坡,其次是荒坡,耕地,沟蚀主要发生在坡面切沟和幼年冲沟。红土裸露面还发生滑塌泻溜等,形成的侵蚀,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模式和途径,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形成梁峁坡,谷坡,沟底梯层防护体系。梁峁坡;修缓坡梯田,陡坡造林种草;谷坡:造林种草、兴建果园、发展林、农、牧,果业
3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沟坡采取鱼鳞坑整地造林,沟底:营造乔木林,引水灌溉发展小片水地。
渭源县物产资源丰富,生产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和良种马铃薯,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也是“中国党参之乡”,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自古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和“党参故里”之说。因海拔高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无污染,所产中药以平质优良,营养药用价值极高而负盛名。因此;在梯田田埂上大量栽植黄芪、红芪等中药材。此类中药材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可起到有效的固土护埂作用,防止田埂再次侵蚀塌陷,梯田破坏,水土流失。在梯田田面种植马铃薯,马铃薯在生长期间可防止雨滴溅蚀、细沟侵蚀、面蚀等水力侵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沙棘的生长,沙棘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乡土树种,利用其神奇的生态经济功能恢复植被,改善生态,控制水土流失,是治理黄土高原,减少水土流失的一项战略举措。沙棘果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沙棘可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的发作,还具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
科学工作者经长期的选点试种实验发现沙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恶劣环境中的各种土地条件下能量良好生长,拥有其它许多植物不具备和不完全具备的对水土保持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经长期调研,把沙棘生态建设重点放在年降雨量低于450毫米的严重水土流失地区,集中治理荒山,荒沟,荒滩的水土流失,其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沙棘生态建设可解决贫困地区饲料合肥料困难,可利用种植沙棘来发展畜牧业,实现脱贫致富。据资料考证;山西省苛岗县大面积的沙棘资源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发展,成为山西省养羊第一大县。其次;沙棘加工利用可为当地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山西省右正县大搞沙棘生态建设,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却形成了资源优势。这个县围绕优势资源搞开发,1990年以来成立了十五家公司,生产销售沙棘饮料、沙棘油和沙棘人造板等产品,年产值达上千万元,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群众采果获利100万元,地方财政增收300万元。
沙棘生态建设的实践证明,沙棘事是黄土高原地区恢复生态经济不可或缺的优良树种,当家树种,他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愈来愈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大力推广沙棘种植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