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学案 第六课《黄河颂》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学案
第六课《黄河颂》学案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
自主学习后完成(预习检测) 1、《黄河颂》选自组诗《 》,作者是 ,由著名音乐家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 ,壮阔的 和 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 。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气gài( ) 澎( )湃( ) 哺( )育 高山之diān( ) ...狂澜( ) 九曲( )连环 屏( )障 摇lán(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巨大的波浪。( )(2)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也指声势浩大。( ) (3)喂养,通过教育培养。( )(4)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5)形容广阔或壮大。( )
(6)一个套着一个的一串环,比喻一个接着一个互相关联的。( )
边听课边思考完成 (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
反复朗读全诗,独立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3.“望”字统领到哪里?这几句写出了黄河哪个方面的特征?(看书前彩页第一页。) 4.“啊,黄河”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5.结尾几句与歌词前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和作用?
合作探究
6.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7、就本课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课堂上若解决不了,我们课外再探讨。 课后练习与拓展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万丈狂澜;浊流 , 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 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 南北两面。
2.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3. 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二节“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诗中“啊!黄河!”的反复出现,起到了分层的作用。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4. 阅读全诗,回答文后问题。
(1)诗中赞美黄河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2)诗人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原因是:
(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5)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课外收集描写黄河,赞美黄河的诗句,并摘出你喜欢的4句诗。
(6)近年来,黄河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问题。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第七课 《最后一课》学案
班级 姓名
预习检测 1、《最后一课》体裁( ),作者是( ),( )国作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ch?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qíd?o ( )( ) 哽....( ) 捂着耳朵( )戒尺( )板dang( ) 膝头( )chà异( ) 惩罚( )....赚钱( )紫t?ng ( )挟( ) 皱( ) ...
3、解释下列词语
征发: 祈祷: 诧异: 懊悔: 听课检测
第一课时
1、 小说常识: (1)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 )为中心,通过( )和( )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小说分类:按篇幅、容量分( )、( )、( )、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 )、科幻、( )、讽刺小说。 (3)小说三要素:( )( )( )环境包括( )( )情节包括序幕、( )、( )、( )、( )、尾声。 2、 回答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听课检测
一、阅读以下语段,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祈祷( )( ) 惨白( ) 哽住( ) ....2.在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三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
(2)“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 (3)“散学了,——你们走吧。” ( ) 二、比较阅读。
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注:本节选自《四世同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这段文字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完成下表 作家 背景 事件 主旨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