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教育史习题集及解析
罗马帝国建立后,虽政体和经济的变化,教育也发生相应变化。首先,国家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监督和控制,并把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其次,把教育的目的定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和顺民;再次,决定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教师由国家任免,提高教师待遇并享有一些特权。这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国立教育,内容基本与共和时期相同,但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官吏和顺民。 2.简述昆体良教育思想的大致内容。
答:昆体良是罗马著名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他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体现了他丰富的教学思想,具体看来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主要部分: (1)有关培养雄辩家的教育观
首先,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上,昆体良的见解与西塞罗一样有很大一致性,都主张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因为雄辩的主要任务是要宣传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因而雄辩家自身的德行很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此外,昆体良还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笨不可教的人是罕见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 (2)教学观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使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张。首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教师对全班组而不是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以防止学生过度疲劳。 (3)教师观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①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即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教学生做人;②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⑤教师要注意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选择
1.C (解析:都与基督教有关,但是星期日学校不属于严格的基督教办学形式,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人为解决童工的教育问题而创设的,学习内容涉及基督教《圣经》,但后期也有很大世俗性。)
2.A 3.D 4.B 5.B 6.B 7.D 8.D 9.D 10.A 11.B 12.B 13.C 二、辨析
1.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答: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
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接受母亲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
养护,这一阶段,与一般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但是,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这个阶段的教育虽然也是在家庭中进行,但是与一般家庭教育相差甚远,受教育者是在别人的家庭接受教育的。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所以说,认为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则是不对的,它是属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三、简答
1.简述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及其教育内容。
答:中世纪是一个被神学色彩笼罩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得到急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大批不是基督教的人也开始涌进教堂,如何把申请入教和刚刚入教的人训练成为合格的教会人员成为教会的一项教育任务,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由一开始训练教会成员转为传授知识。修道院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但两类学生分开,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将终身做圣职。后者称为“外学”,入修道院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仍为俗人。修道院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早期的修道院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成为主要课程体系。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2.简述中世纪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答:中世纪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期,可以说是教育开始从神学向世俗转化的一个过渡关键,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特征:
(1)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学化。表现为其与神学直接相关、为神学服务,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学化;(2)保守性和发展的缓慢性;(3)教育讨论的范围与古希腊、罗马差异大,希腊、罗马始终是探讨少数人的教育、统治者的教育,中世纪无等级区别,更具开放性、普遍性;(4)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认识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说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往往是与宗教神学、哲学相联系的。 这些特点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应该说积极的部分是占主要的,这一阶段的教育在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为后来教育的发展留下很多值得借鉴和利用的东西: (1)从整体上看,中世纪为西方文明的发展留下了大量遗产;(2)从教育实践看,同样是笔财富,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学校系统,其中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中世纪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且形成较严格的教育制度;(3)从教育思想看,中世纪也并非一无建树:首先,出于培养信仰考虑,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见解;其次,中世纪教育家们所提出的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第三,中世纪教育家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的方法虽有种种弊端,但同时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有训练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院哲学虽然力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却从此为理性的发展和运用打通了道路。 四、分析论述题
1.评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办学特色,及其在历史的上的地位。 答:(1)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
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2)这些最初的中世纪大学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色:他们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当时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其次是12世纪初形成的波隆纳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一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比如说: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此外,中世纪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一般教会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夸大了教会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逐渐被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3)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办学基础,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树立了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尤其是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其次,形成了学术中心,推动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中世纪大学推行学术自由,会集了大量学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传播了社会文化,直接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进行了对真理的探求,促进了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使大学成为了社会学术中心。 第三,为后期大学发展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办学实践经验。早期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比如学科划分制度,这种按照职业划分的教学和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现代大学。再比如学位制度,现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直接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意义上的三级学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国大学,英国大学是深受巴黎大学的影响,引入的学位的概念,后来,英国的学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国。19世纪后,随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和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按照美国模式建立了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
第五章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选择
1.C 2.D 3.A 4.C 5.D
二、简答
1.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对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响? 答:(1)阿拉伯人在7世纪兴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历史上比较短的时间里,他们竟然后来居上,建立起“一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使自己在文化科学的成就上达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哈利发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朗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继承东、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与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具有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和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也是与他们的文教政策有机联系着的。
(2)阿拉伯人由于教育政策开明,教育政策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阿拉伯的伟大数学家穆罕默德创立了代数,他编写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于12世纪传到西欧,一直到16世纪还是大学使用的教材。通过他的著作,西方还懂得了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方面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化学家和医生拉齐斯、医生伊本.西那等的许多著作解决了广泛的医学问题;哲学家伊本.拉西德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所作的注释、提示和摘要在西方流传了几个世纪,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的学校也因教学内容充实而吸引了许多西欧青年,是他们思想受到影响,这对西欧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孵化作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