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六年级下册备课(2) - 图文
师:那么长方形,长和宽的比也成立吗? (学生验证,汇报。) 2.寻找缩小的规律。 (1)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学们猜想一下。 (学生猜测:图形变小了,但形状没变。)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会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吗? 师:按1∶3缩小也就是怎样缩小呢? (学生汇报并板书: 1∶3=1÷3=(2)请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学生画图,汇报画法。 (3)比一比,再发现: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组图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三组图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师:也就是说,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扩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3.看书质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56—58页,认真看看,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以下问题,那么,老师就质疑: (1)例题中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缩小后的图形与它之前的图形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 (2)师:第三组图形也可以由第一组图形缩小得到,它是按( )∶( )缩小的。 (缩小后正方形的边长是几格?第一组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几格?也就是说缩小后的图形与第一组图形的比是2∶3。图形的各边都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二,对吗?) 4.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11,也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33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课本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的第1题。并说明理由。 3. 看图填空。 (1)图中( )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 )∶( )放大的。 (2)图中( )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 )∶( )缩小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请同学们用一分钟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些知识我们要把它牢牢记住? 你觉得今天我们班里谁表现得最好?XX同学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2 各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 1∶3= 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1∶3= 11 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33
6.4.12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61、p62页例5、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主探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思考,培养代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 4.感受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环保教育。 重点:会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思考,培养代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1)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2)总页数一定,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 (3)购买铅笔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走的路程和时间。( ) 2.看来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这节课就一块来学习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师:首先,请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自学情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交流预习情况。 1.小组交流。 对照课前小研究交流教材P61、62页自学情况: 2.分组汇报。 (二)重难点突破。 1.解决例5。 (1)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2)学生汇报,方法预设: 方法一: 28÷8×10 ??先求出每吨水费是多少元,再求10吨水费是多少元? =3.5×10
=35(元) 方法二: 10÷8×28??先求10吨水是8吨水的几分之几(几倍),再求10吨水费是多少元? =1.25×28 =35(元) 方法三:方程的方法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x÷10=28÷8 8x=28×10 x=280÷8 X=35 方法四: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交流: (1)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每吨水的价格) (2)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水费、吨数) (3)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答:水费和吨数成正比例,可以用列比例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3.改编例题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 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用比例方法解) 问:谁会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4.教师点拨 (1)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答:不同点:未知量变了。 相同点: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 所以还是用同一种等量关系式列出比例式。 (2)根据这两题的解题过程,你认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第一步,分析题意,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正比例关系。 第二步,在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根据比值一定列出比例 第三步,解比例、检验、写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