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十七动荡与变革试题43
1
主题十七 动荡与变革 【课标链接】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4、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5、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6、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7、以《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考点梳理】
1、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时间:1917年11(俄历十月) 人物:列宁 信号:阿芙乐尔号炮击冬宫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意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地位)。 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2、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 1918—1921年 原因 为了战胜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年 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击农民积极性 内容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粮食税、允许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特点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苏俄内战时期) 前期,帮助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 作用 后期,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政权 联系起来 直接联系起来 2
十月革命,苏俄(17)→开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8)→开始新经济政策(21)→成立苏联(22) 评价列宁:
革命者: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俄; 探索者: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民经济
苏俄政策转变的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维护人民利益。
3、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 (1)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 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工业强国。
(2)斯大林模式 (定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手中,以人治代替法治,民主法治匮乏。 经济:经济比例失调
评价斯大林模式:(如何理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积极: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取得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消极:阻碍了民主法治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 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体系:体系 会议 格局、秩序)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