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课后中的参考答案
提示:人欲成就大事业,必然经过彷徨,执着,成功的三步曲。必须先有所思考确立方向,再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前二者是成功的基础。所引的三句诗分别出自于: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想一想:探究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思考当今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
提示:元代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兴起以及勾栏瓦肆繁盛为杂剧提供了依据;农村的节日和庙会是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百姓怨怒已极,有口难言。要求在艺术上得到反映;元初废科举,许多文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从事杂剧创作;元杂剧本身是一种很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今中国戏剧艺术能否有新的发展,除了经济条件而外,国人对民族文化是否真诚地重视,也是重要的因素。
议一议:选择一部(篇)你最喜爱的古代白话小说,写一篇鉴赏短文,或是做一场鉴赏演讲。
提示:应当提醒学生,尽量不选择人们过于熟悉的篇目。作文和演讲,可以参考别人的文章,但是不允许从报刊和网上全文移用现成的成果。
【自我测评】测评题:你能够分别举出唐诗、宋词、元曲中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吗?
提示:必要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
【阅读与思考】提示:应当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学生找到其他与所举材料观点类似的古人言论。 【知识链接】境界
提示:可以启发学生以以往所学习的文学作品为例,就对“境界”的理解发表意见。
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现代化的,结合林、魏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答: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是他们力图变革的思想还是积极的、主动的。
【学习置疑】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托古改制”的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
答: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史家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把中国搞糟,如果让清政府实行渐进的改革或许更好,对此,你有何看法?
建国后,我国学术界对辛亥革命一直都持一种肯定的态度。但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一些学者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比如,李泽厚和刘再复在《告别革命》一书中,这样写到:
5
“我们决心‘告别革命’,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不能再把革命当作圣物那样憧憬、讴歌、膜拜,从而再次悲歌慷慨地煽动群众情绪,最终又把中国推向互相残杀的内战泥潭。”
“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革命时候一种能量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中国在20世纪现在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
李泽厚另外一次谈话中也否定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搞遭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所以,自辛亥革命以来,就是不断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大革命’,最后就是49年的革命。并且此后毛泽东还要不断革命。直到现在,‘革命’还是一个好名词,褒词,而‘改良’则成为一个贬词,现在应该把这个观念明确地倒过来;‘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情。我觉得,通过80年代末的剧变,中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反思对象,是改变话语的时候了。”
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超前了: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理想虽美,然而毕竟超越了战国社会的承受力,超越了社会发展所必然要经过的阶段,而陷入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误区。这一至关重要的失误不仅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混乱,而且实际上开启了20世纪中国政治浪漫主义的先河,??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充分具备,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辛亥革命之所以于此时爆发,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
当然,有的学者仍然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金冲及:在中国近代史上,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并且身体力行,做成成绩的人,我们应如实第加以肯定。但历史也证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单靠这些办法不能解决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问题。正是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为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胡绳武:辛亥革命病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历史研究只能从历史事实出发,不能脱离历史真实,按照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意愿重新假定历史应该是什么样子。
林国华:军阀混战不是革命的必然结果,而是革命不彻底的后遗症。把是否出现割据和内战简单地归因于是否有皇帝,是把皇帝的作用神化了。
谷方也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没有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基本事实。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首先从告别革命开始。告别社会主义是告别革命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告别革命’论走为一种思潮,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当时出现‘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把‘救亡’也就是革命当作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理论。??进入90年代,‘告别革命’的思想愈演愈烈。它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特别是近代史等方面。”“在告别革命的思潮中,一部中国近代史被完全颠倒了。鉴于否定革命的思潮在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对于‘告别革命’论决不能掉以轻心。” 【自我测评】1、 简述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答: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维新运动兴起后,以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新思想、新学说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了,起到了初步启蒙的作用,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思想。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理论形态。维新运动也促进了中国的新闻事业、教育事业、出版事业的兴起,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文化的起点。
6
2、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康有为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答: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一些民用工业,而是政治制度。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阅读与思考】
二 新文化运动问题解答
【思考提示】 为什么说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答: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学习置疑】 为什么说孔子是专制帝王的护符?
答:孔子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精神的象征,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的学说因帝王的推崇而定于一尊,皇权则借助孔子的学说而合法化。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眼里,孔子就是专制帝王的护符。
【史家争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而且彼此没有多少关联,因为在他们看来,五四运动并不是由新文化运动直接引发的。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也不曾领导过五四运动。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制造了一些便利的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和扩展。
但也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也坚持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回事。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独立存在的。胡适是这种看法的代表,在他看来,五四运动是一种学生爱国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文化革新运动。相比之下,文化运动要比这种运动和社会运动更为重要一些。
有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在他们看来,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方面,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对学生们的启蒙,也就很难说会有五四运动。冯友兰和周策纵是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周策纵还在他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的理由如下:第一,那些鼓励大众游行、示威、罢课、罢市、罢工和抵制日货的领导人物,有不少正是那些提倡新文学、新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新兴分子。而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反对者则是中国固有传统的代言人,或自称为固有传统的代言人。其次,当时思想改革家的反军阀、反强权活动的根据,乃是早期一群知识分子所鼓吹普及的民主思想。由此看来,五四的示威活动活动实在是那早两三年前就开始的新思想运动顺理成章的结果。第三,许多与示威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学生领袖从一开始就觉得,五四的真精神并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对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念。他们活动的宗旨不只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他们所关心的也不只限于外交问题。在示威事件发展开以后,他们对社会和思想改革,与对爱国运动一般,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结果自1919年到1920年建的运动给人最深刻而磨灭不了的印象,就是他们在思想界造成的革命和社会上造成的种种改革,这一切活动的中心思想则是对社会上、对思想上和政治的偶像破坏。所以,五四运动应该包括新文化运动。
【自我测评】 1、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从历史上看,新文化运动虽然有它自身的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7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现实看,中国传统思想的余毒仍然时时在社会中出现,传统并没有消亡。
【阅读与思考】 提示: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问题解答
【想一想】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
答:提示:(1)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4)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5)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的大同理想,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
此题可作为开放式问题,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机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会参加。因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用亲身实践检验和推进认识。
不会参加:因为工读互助团不会成功。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没有严密组织基础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只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
【学习思考】无政府主义为什么会在五四时期流行?
答:提示:(1)中国本来就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有传播无政府主义的土壤;
(2)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小生产者日益陷于破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他们反对专制,而无政府主义所主张的恐怖、暗杀等就成为他们选择的手段;
(3)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将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混淆,无政府主义就大
行其道了。
【自我测评】1、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你怎么评价胡适的这种思想?
答:提示:生物进化有渐进和突变两种,用于解释社会发展就是改良和革命。胡适主张渐进、改良,有合理的一面,有许多社会问题不是通过革命就能得到解决。比如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使中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另一方面,胡适所处的时代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的各种社会问题只有通过革命来解决,他的这种改良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 2、从五四时期新思潮的引进来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好感。想想这是为什么?
答:可参考“想一想”1的答案。
【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提示: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是胜利国而有所提高,充分说
明北洋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作为协约国的成员国,中国曾派十五万华工前往法国挖战壕、当搬运工而参战,显示了中国劳工的力量;(文中列举的官员、商人、议员等腐败的事件,说明这些人无法使中国强大。列举的劳工,包括知识分子的爱国行为,说明他们是中国的希望。)这给中国知识分子以启发;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