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依托导学案 提升学习力结题报告 - 图文
【典型课例】迁移内化写法
说明文学习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创造运用,即迁移运用。如《蝙蝠和雷达》导学案设计如下:
【巩固拓展】 (学习程序:先独立练习,然后对学交流,也可以组内群学讨论,最后全班展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及时追问。) 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从中选择一种发明,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 又如《新型的玻璃》的课后题:“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按“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 结合“新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这一活动形式,来介绍自己发明的玻璃。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3.不同学生关注学习力
学生的个性、禀赋、能力、知识储备是不一样的,导学案开发时应从学生的差异出发,站在使每一个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角度来做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更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探究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探究问题。也就是说,要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一步一个地伸手摘到自己想要的“问题”,学困生可以依据导学案在独学阶段完成识记水平层次的任务;在对学时,可以在同伴的引领下,结合文本完成解决理解层次类的任务,并参与讨论探究类层次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解”有所“问”,学有所得,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数字化导学案的开发
数字化导学单是在原来文字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图片、音频、视频、微课等多种信息,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运用和导学案合理性地结合起来,立体化显示学习任务、要求和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导学案执行力度,更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字化导学案的开发弥补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局限,利用u盘、液晶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介的连接和转化,为学生学习和发
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拓展学生探索的视野;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思维的机会;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的吸引和帮助学生的学习。 (1) 对生活中内容的数字化转化
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的天然联系。只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都可以加以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现在手机、相机、DV等移动媒体的普及化,让生活的课程资源数字化得以方便的呈现。在导学案可以围绕设计拍摄生活中的课程内容视频或者照片的任务,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学生课前探究问题的活动过程作为载体,以微课的形式呈现于导学案中,让静态的知识回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和内容更加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与消化。 (2) 对教学音像资料的改造
现在各所学校都积累的大量的视频资料,大多来自学校的各种活动、展示课、公开课和学生活动实录、各类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实际上只是一般的备份功能,目前数字化导学案的开发,可以截取、改造和运用这些原有的视频资源中有价值的活动、数据和实验,作为数字化导学案的资源来使用和展现,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积累相关资源,建立音像资料库,建立学校教学信息资源中心,为数字化导学案的开发和编制提供相应的教学光盘 (3) 网络电视资料的创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电视广播、互联网络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视频,充分地从中发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介绍电视中与之有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例如《探索与发现》、《贝尔荒岛生存求生记》、BBC电台的各类探索节目。
互联网上还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数学教育网站。在这些网站中,可以收集一些学习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与关联课程相结合形成数字化导学案,导学案中的链接,可以标注来自那个学习网站,也可以教学生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这样就可能相对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导学案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探索一:在“童真”课堂教学中提升学习力
1.精简“导学案”, 细琢其里寻其策
课改进行到现在,从刚开始“按图索骥”应再上升一个台阶,即努力践行以“学”为中心,精简“导学案”,合理取舍,提高思维的容量。以语文《女娲补天》为例:
●在“自主学习”环节,第2题:我会自学生字新词。原先设计了16个词语,后来发现有些词语学生课外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不需要再编入导学案进行炒冷饭,于是删减到8个易读错或者易理解错的重点词语。在第3题:我想提醒课文中易错的生字中,又在原先基础上新增了2个“当堂练写”。在第4题我能按照课文的内容给下面的词语排排序,原先设计将“灭火造船” 、“天崩地裂”、“炼石补天”三个小标题让学生概括,但由于几次试教下来,发现3年级的学生在这一环节的概括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将这三个小标题出示,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将他们排列到空格中。如图:
●
在重点的“探究部分”环节,以执教者带领学生重点研读第一自然段展开。导学案的设计以表格形式呈现,最初罗列了4个维度:主要问题、方面、摘录词语、自己的感受,但是在后来的试教中,发现“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在“摘录词语”一栏进行阐述,因此删去了“自己的感受”,从而使这一部分的设计更加趋向简洁,真正以“学”为中心,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如图:
在这一填表环节,原先的“导学案”设计中含有:
这段话围绕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5方面。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可怕”,请摘录出来,并想象这些词带给你“可怕”的画面(请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写出你想象的画面)
后来决定将这一内容全部删除,只留一个表格,另外加上了“导航图”和“小贴士”来辅助学习。这样一来,“探究部分”显得更加主题明确,
●在“延伸拓展”环节,确定的任务是:复述“天崩地裂”这一自然段。最初的原先的设计是:小练笔。但是经过多次试教,发现这一小练笔的设计与“探究部分”联系不紧密,“导学案”显得没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将小练笔改为:讲故事。学生在“探究部分”的表格梳理后,已经初步掌握“摘词语—想画面—读句子”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增加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导学案”的设计更具有纵深和梯度,而不是平均用力。如图: 【课堂拓展】小练笔:
女娲, 女娲, 一个美丽的女神, 一个美丽的女神, 你创造了人类。 是你____________。
【课堂拓展】讲故事,请组员给我打分: 我能流利地讲故事 ( ) 我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讲故事( )
我不仅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讲故事,还能带上表情和动作(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