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依托导学案 提升学习力结题报告 - 图文
依托导学案 提升学习力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效课堂的构建必须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导学案是课堂改革的一个标志,对于小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优势和价值。我们认为依托导学案,提升学生学习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去研究、探索和实践。因此,我校确立了“依托导学案 提升学习力”的课题。
1.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人数在镇海的增长,我校近几年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因为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家庭收入少、居住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低,致使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文化基础薄弱。建立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导学案课堂的成功构建将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品质。
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学生习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来自课堂,基于导学案的有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导学案的有效使用,也便于教师开展分层教学,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通过导学案课堂的创建活动,更新与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切实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导学案的科学编制和合理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有利于教师深度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意义:
从学生方面,课堂以导学案为载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导学案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青春的舞台;使学习成为学生显示思考、体现合作的平台;从而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跳台。
从教师方面,课堂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习惯;二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具备合作学习的品质,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探究任务;三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是进行知识的讲述,而是设计并利用导学案,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努力建构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指向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应用行动研究法,探索以导学案为载体,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导学案的优化设计与有效实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研究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到相关学校学习取经。
2.以集体备课形式,全面、深入地开展调查、学习和研讨。了解现有导学案设计的弊端和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二)课题实施阶段
1.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情况及时分析、调控,并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课题研究。
2.初步建立起一套小学新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会议,并不断验证其研究成果,形成文本性导学案。 (三)课题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各项过程性研究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申请结题。 2.整理案例、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3. 巧用现代数字化手段,设计电子导学案,具体生动地把学习资料传输给学生。 五、研究实施:
(一)小学生学习力问题的探析
1.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力达成度的调研 ( 1)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现状研究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
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研究初期,课题组老师就本校的课堂学习方式情况进行了数据调查:
“课堂双边活动”情况:教师讲课的时间在35—40分钟的占总调查课时的79.2%;学生活动时间在10—15分钟的占28%;学生发言在5—8人的占38.4%;学生发言在10人次以上的占18.3%;当堂反馈练习正确率达80%以上的占22.3%。
课堂教学“三多三少” 体现明显,即: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水平高的学生主动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主动参与机会少。有39.7%的学生认为课堂存在“满堂灌”的情况。
传统课堂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个体性,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2)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调查研究
在“学习效率”问答中,60.3%的学生认为学习效率一般或者没有。53%的学生认为一节课只能20—30分钟认真听课,其余时间分神。在反映学生学习主要问题中,24.22%的学生认为听课很累,17.20%的学生认为前面讲的后面都忘了,18.71%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理解。
以灌输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被动接受课本显性知识,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互动,气氛呆滞压抑,双方生命成长受阻的课堂是不快乐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反应;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缺乏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突发性事件居高不下。 (3)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研究
人本主义认为,自身具有学习能力,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面对本校生源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意识不到学习就是自己的责任,在作业中出现拖拉、质量差等现状,课题组就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采用问卷、采访、问答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
据调查:30.8%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平时作业习惯也好,而17.3%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走访家长中了解到学习不主动,作业完成马虎,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44.4﹪的学生平均每天作业时间在0.5小时以内,这部的孩子是成绩优秀的多。他们的作业既快有书写认真。
36.1﹪的学生经常坚持1小时左右,还有19.4﹪的学生平均作业的时间为1小时以上。访谈得知,作业用时间多的这部分学生放学回家后没有及时写作业。他们在作业过程中有很多干扰行为,有些等家长催促后才匆匆写作业,有的完成作业也是很马虎的,还有个别根本就不写作业。42﹪的家长以问答的形式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36﹪的家长聘请家教老师管理孩子的家庭作业,有22﹪的家长从没有检查过孩子的家庭作业,通过访谈发现因为这部的孩子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外地经商,由爷爷奶奶带孩子。
可见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善于利用时间完成作业,学习习惯差,而学生作业完成的程度除了与自身关系外,还与其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这个调查结果也为课题组老师在进一步的课题研究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立体化的导学案提供了依据。 2.学生应具备的学习力的探究
美国杰出的管理大师彼得·圣洁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因此惟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才是根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价值取向。目前关于学习力的结构主要有“四要素说”、“七要素说”、“综合体说”等,课题组老师就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方面实地了解后认为学生应具备的学习力包括6个一级维度和19个二级维度。
(1)学习认识问题
学习认识这个维度包括了学习态度、学习价值和学习道德品质这三个二级维度。它重点解决学习的心理稳定倾向,它反映着学生对学习活动带有一种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活动的反应倾向,是提升学习力的情感基础。 (2)学习内驱力
学习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内驱力维度主要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三个二级维度构成。它重点解决学习的目标问题,学习动力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保持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成功的内在素质,是提升学习力的重要基础。
(3)学习智能
智力也是认知系统,是学习力的潜在因素,是认知,感知的潜在力量。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学习智能这个维度主要由观察注意、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三个二级维度构成。是学生根据学习素材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个维度着重解决的是“怎么学习”的问题,它在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是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支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