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 口答题:
(1) 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
再算( )。
(2)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 计算
32-8÷8 20+16÷4 30-4×5 二、 探索新知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提出的问题。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结构的完整性。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也可能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决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出对两个红点问题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2.全班交流。交流时无论是分步计算还是综合算式,都要先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理解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一篮苹果的个数×苹果的篮数=总个
9
数)。
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时出现了一个矛盾:
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1篮苹果多少个,(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60-38×3应该先算乘法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学时可分两个环节展开。
首先是对“综合算式怎样 写呢?”这个问题的思辨活动,在交流中充分体会解决问题思路与运算顺序的矛盾,明晰算式的运算顺序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要一致,也就是要先算60-38。其次是“怎样才能先算60-38呢?”方法的探究。这个活动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在学生用各种符号标示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里要先算减法,而要先算减法应该使用小括号,并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三、总结梳理,概括提升
10
解决“想一想,算式里有小括号的,应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归纳总结出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 第二个红点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教学设想(借鉴第一个红点问题的探索思路)
1.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列式时,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步列式或列出综合算式。
2.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析思路,逐步地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
同时这里仍然开展思辨活动,即算式(43+21)÷8中,43+21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引导学生结合题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2. 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信息窗和本信息窗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六课时 总第48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3自主练习
1 3 题着重练习算式中又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练习时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1
5、通过对同一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7、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10、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到,由于运算符号和小括号的位置不同,得数就不同,从而加深对运算符号和小括号的作用的理解。
第七课时 总第49课时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
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
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