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冲刺班)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冲刺班)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7:08:44

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教师。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管理的要求区分)

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需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基本发展 ,共性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个性发展(需要 ,兴趣爱好) 3、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223]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本位(儿童中心)课程论: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情感、态度 、能力为基础,即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卢梭

社会本位课程论: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课程,以社会改造为出发点/变革社会的功能,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凯兴斯泰纳,弗莱雷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双重间接式学习(非完整 被动 加重负担),以课本知识为主。优点: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效率。缺陷或不足: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以直接认识的方式掌握间接经验 (综合 主动探究 实践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经验课程,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古代或早期的课程以整体、综合为特征,并非人类自觉选择,近代从整体到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课程再次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分科课程的局限性:第一,导致学科之间隔膜、相互封闭、学科之间重复; 第二,导致学生认识和态度上的狭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基础课程改革朝综合化发展是一个主要和长期的任务。 4、课程设置要做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填)均衡性:各门课程保持适当比例,整体优化 综合性:设综合课程,综合实践;选择性:特色课程,个性化“套餐” 5、课程的现代化(如何实现课程的现代化)(简) 答:(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 (3)课程实施的代化 (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6、课程编制的模式

(1)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泰勒,把确定课程目标当做编制课程的关键。

优点:确定了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个范式;把评价引进课程编制过程。

缺点:标准化与复杂的实践不符,可能阻碍师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直线式的课程标志过程过于简单化;忽视了知识目标的社会性,也忽视了知识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忽视了一些无法用考试来测量的东西。 (2)过程模式,代表人物:斯滕豪斯

?基本观点:对课程目标的陈述应作宽泛的理解;依据知识、活动的内在价值来选择课程内容;强调课程编制应遵循程序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断的反思;强调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整个课程计划的具体描述。 优点:有助于人们更清醒地意识到目标模式的局限性;扩大了教师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上的自主权。 缺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难以在实践中有效推行。 (3)探究模式,代表人物:施瓦布

基本观点:应该通过平衡和协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所有的理论进行“择宜”或这种,使其成为确定课程的理论依据。运作方式是实践——准实践——择宜。

优点:有助于人们深入反思课程理论;突出了实践在课程编制中的重要性;课程编制的组织过程较为民主。

缺点:对各种理论进行折中的观念很容易导向相对主义,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忽视了意见各异的局面给编制工作带来的困难。

(4)批判模式,代表人物:阿普尔

基本观点:更注重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如编制者个人的主观因素、课程编制的主导思想和理论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背景。它使人们注意到隐藏在课程编制背后的意识形态领域及其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它注重课程的文化差异。

(4)情景模式,代表人物:斯基尔贝克

基本观点:课程编制应针对每一学校的特点,从分析学校各方面条件入手,换句话说,就是要以学校条件为基础进行课程决策。

优点:较适合于编制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核心课程;能避免一刀切的课程编制方式。 缺点:该模式是一种“大杂烩”,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这种模式还因其特别重视把课程编制活动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而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7、(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填空) ○1、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名词解释) ○2、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3、编制教材(教科书)

第八章 教学理论

1、 教学的概念:

(1)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2)狭义: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教学的地位: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1)教育途径:学校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教育资源都主要为叫徐而说占有,这是教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

(2)工作类型:学校工作一般可分为教学、党务、行政和总务工作,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这从活动事实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3)活动目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的其他活动的直接目的则只是单方面的。 3、 教学的基本作用:

(1)授予基础知识:离开了知识的授受,教学就无法发生和展开。 (2)形成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作用。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能促使个体提高能力,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信念等,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4、 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来,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六大走向: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想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5、教学系统的要素

(1)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

(2)学生: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3)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

(4)环境:是指影响课业进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一般可分为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 6、“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实际上是三种关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主张,它们分别代表着三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判P273)

教师中心说,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赫尔巴特。

学生中心说,它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杜威。

学科中心说,又被称为科目中心,教学必需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应统一于学科逻辑。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古德莱德。 7、教学过程的环节(简、填): ○1、明确教学目标;○2、激发学习动机;○3、感知教学材料;○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6、运用知识经验。○7、测评教学效果。 8、 教学原则:

(1)概念: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 (2)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与教学规则的关系:

①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一般根据教学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

②教学原理的本质特点在于它对教学规律的说明或阐述,教学研究工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来对教学规律作出表述和反映。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教学原理来反应教学规律的。

③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具体的教学规则。 9、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设的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10、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简)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判、选)(深理)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学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能力,要明确各们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同时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倡导探究式学习。

(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既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课程资源。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要重视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亲自做一做所学事物,这种方法称为直观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性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注重运用组织语言直观。

(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教学时大体按课本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同时突出重点与关键,遵循学生的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总是组织多样化的、有价值的练习和复习,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学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但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要热情关爱和帮助后进生转变提高。

第九章 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的分类:

?以语言传递信息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又叫探索法、研究法)。按形态分类?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来选择;?1?(?2)、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3)、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来选择;?4)、根据学时来选择;(??(2、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5)、根据学校条件来选择。

教学策略

3、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以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广义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学习策略、教授策略、教学策略。

4、学习方式是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等相对应的术语概念,它以满足人的学习需要为价值取向,以人的学习心理原理为基础,以学习活动形式的设计为核心,来综合设计与开发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实施、组织形式与策略。

5、 教学评价概念: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基础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

活动。

(1)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检查:②反馈:③激励:④研究:它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活动。⑤定向:它的指标对教学工作具有定向作用。⑥管理:

(2)教学评价四个基本原则: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学习化。 (3)类型:

①他评价与自评价:它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最主要方面,自评价可以弥补他评价的某些局限性,而且有利于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②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名词解释)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P325 ③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6、教学的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课程材料评价方法:

①广义的课程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制度 是对课程规划过程及其产品的评价。

②课程规划产品也就是课程材料,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资源,一般包括课程原理、计划、标准、课本、教师之南、课程包(包括网络课程和网络学习材料)、补充材料和教案。 ③比较常用的方法:专家诊断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2)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方法有:

①学课程就测验:俗称考试,是最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方法。它适用面大,相对来说结果比较公正,但

搜索更多关于: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冲刺班)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教师。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管理的要求区分) 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需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基本发展 ,共性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个性发展(需要 ,兴趣爱好) 3、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223]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本位(儿童中心)课程论: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情感、态度 、能力为基础,即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代表人物有,杜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