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 13:53:11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战国末期《学记》 , 人类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是我国的《学记》 ; (二)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鼻祖, 1806,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861年,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

第一章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发挥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章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一)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二)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意机能系统特征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三)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体现出量得积累,又表现吃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四)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五)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立性。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1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3)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第三章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4、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⑴、教育对文化的传递;⑵、教育对文化的选择;⑶、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2、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个人本位论,个体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体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德国-那托尔普,法国-涂干尔,德国-凯兴斯泰纳)

2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 坚持全面发展 3 培养独立个性

第五章

第一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 双轨学制,(一轨为自上而下,另一轨为自下而上。代表国家为法、德、英) 2 单轨学制,(代表国家美国) 3 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苏联) 第三节

(一)1904年“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怎样改?): 1 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3 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一、课程

1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2 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 教科书:也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 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类别地从各

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科目。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想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2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

政治方针、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课程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要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发展的选择与 诉求。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3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三、 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p145 1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2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3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3

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第七章

一、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二、教学的任务:

1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 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三、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p204

1 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赫尔巴特关于“教育性教学”的论述)

2 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3 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第八章

第四节 教学原则

一、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

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学到难、由简到繁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六)巩固性原则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

搜索更多关于: 教育学复习资料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战国末期《学记》 , 人类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是我国的《学记》 ; (二)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鼻祖, 1806,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861年,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