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某某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四章 场址选择
4.1 选址说明
为了保证XX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及新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迫切性,XX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早在2年前就开始了新建填埋场的选址工作,并对市郊周边地形进行了踏勘。2003年3月XX市环卫处专门委托XX省经济建设规划院衢州分院编制了《XX市前林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委托XX省华厦工程勘察院完成了《XX市新建垃圾填埋场(选址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出新建前林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建议。为此受XX市环卫处的委托,我所组织了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踏勘了拟建填埋场场址—前林村小岭山场址,并与徐八垄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工程场址进行方案论证和比较。 4.2选址的基本要求
填埋场作为城市生活垃圾消纳场地,直接为城市服务,因此要符合各相关方的要求。它的选址与众多因素有关,主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从防止污染角度考虑的安全原则;二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经济合理原则。必须综合考虑场址的地貌、地形、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对居民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覆盖土源等因素。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填埋场又能降低环境污染,又能减少工程建设投资。
根据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应符
--
--
合下列要求:
①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②填埋场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填埋场应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相一致。 ④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以增大填埋容量,使用年限应达到10年以上; ⑤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⑥征地费用较低,施工较方便; ⑦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
⑧位于夏季主导风下风向,距人畜居栖点500米以外; ⑨远离水源,尽量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 ⑩填埋场宜选在地下水贫乏地区;
另外还需考虑填埋场的环境条件、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填埋场容量、服务年限以及运输条件和垃圾量的变化情况。 4.3场址初步比选
4.3.1场址Ⅰ:徐八垄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工程场址
该场址位于徐八垄垃圾填埋场下游,向西偏北方向拓展约300m,充分利用北侧和南侧的二个山谷,在下游现污水池挡土坝220米处建一个垃圾坝。场址离最近村庄徐八垄村802m 、上田铺村804m,距市区9.3KM,可充分利用现有简易公路。
根据95年建设徐八垄垃圾填埋场地质勘探资料得知,该场地属剥蚀
--
--
垅岗地形,相对高差10~35m,植被很不发育,基岩裸露,场地岩土分层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
⑴第四系残坡软层,紫红色、黄褐色泥质砂砾、粉土组成,由山顶-山坡-山谷逐渐增厚,厚0.5~4m,该层为弱透水层。属高-中压缩性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5~80KPa,Es=4~8.5MPa;
⑵白垩系为紫红色中粒砂岩为主,局部含砾,形状40o~50o<10o~15o,场地属单斜构造,岩质较软,易风化剥蚀,裂隙不发育,属隔水底板,fK=800~1200KPa(中等风化带);
⑶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库区微承压水,库区边缘潜水,只有少量渗入基岩风化裂阵中,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远离居民饮用供水点。 4.3.2 场址Ⅱ:新建前林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场址 4.3.2.1 场址概况
位于XX市杜泽镇前林村西侧2.0公里,预选坝址处于山沟中,地形平坦,工程安全等级一级,场地等级二级,地基等级三级。地貌属丘陵冲沟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标高在118.50-150.00米之间,地形地貌简单。预选坝址处于山沟中,沟长约360米,最宽处约90米,地形较平坦。 4.1.2.2气象水文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根据120万衢州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323.3mm,最大8月315.7mm,最小12月61.8mm,一年中不同季节雨量分配不均,3~7月为雨季,雨量占全年60%以上。一般全年日照时数为1700~1950小时,日
--
--
照率40~45%,7~8月日照最充足,日照时数263.8~266.6小时,日照率62~65%,1~3月日照最低,日照时数109.7~128.7小时,日照率33~40%。
本区风向常年以东风和东南风居多,年平均风速2m/s,月平均风速在1.7~2.2m/s之间。
本区地表水属衢江水系,地表水由北向南汇入衢江。 4.3.2.3地层结构及特征
根据初步踏勘距坝址150米西南出露的地层为侏罗系劳村级(j3L)紫红、灰绿色砾岩,砾石成分以砂岩为主,凝灰岩和硅质岩次之,粒径5cm左右,半滚圆状,分选性差。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戡察结果,坝址地层为第四系坡积、洪积层,下伏基岩为上白垩统金华组第一段(K2j)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根据勘察成果及岩土层的物理力学特征坝址处土层分为粉质粘土、含砾粉质粘土、砾石混粘土、含砾粉质粘土第4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1层粉质粘土:暗红色,由粘粉粒组成,粘粒为主,粉料分之,局部粉料较金,湿,Z1孔为可塑~硬塑,Z1~Z3孔为软塑~可塑。该层分布于沟谷处,厚度0.60~1.60米。
(2)第2层含砾粉质粘土:暗红色,由粘粉粒组成,含5~20%砾石,粒径多为0.5~1cm,次棱角状,成分多为石英、泥岩,见铁锰质氧化物,温~饱和,可塑~硬塑,Z3孔为软塑~可塑。该层顶界埋深0.60~1.60米,厚度1.50~3.60米。
(3)第3层砾石混粘土:黄褐色、暗红色,由砾石、粘性土等组成,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