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4/30 22:22:55

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昭四年》 2、指示代词:(1)近指和远指 ①近指:“此、是、斯、兹”

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远指:“彼、夫、厥、伊” 例:彼且奚适也? (2)特指和泛指

①特指:“其”。例: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②泛指:“之”(用作定语或宾语)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3)其他指示代词

①“尔、若、然”,谓词性

例: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②“焉”。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诸”特殊的指示代词。例:投诸渤海之尾。

3、疑问代词:(1)指人的:“谁、孰”。例:吾与徐公孰美? (2)指物:“何、胡、奚、曷” 。例:彼且奚适也? (3)指处所:“安、恶、焉”。

例:沛公安在? 彼且恶乎待哉?

4、无定代词:“或、莫”

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5、辅助性代词:“所、者”

例:是吾剑之所从坠。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PS:“者”的两种用法

①动词(形容词)+“者” —→名词性 例: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世家》

②数词(时间词)+“者” —→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例: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六、介词 1、于(於、乎) ★“于”的四种用法 ①表示处所和时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②介绍涉及的对象

例:闻之,有献于公。

③表示比较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用在表示被动的句中

例:邢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2、以

★“以”的四种用法

①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用、拿”

例: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②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③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表示时间,相当于“在、于”

例:文以五月五日生。 3、为

①“为+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 ②表示被动 七、连词

1、与:一般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或短语 2、而:一般用来连接谓词性词语或短语 3、则,然则 4、然,然而 5、虽,虽然

6、之: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的)或修饰关系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八、语气词 1、句尾语气词 (1)判断语气:也

(2)陈述语气:矣(相当于“了”)

(3)疑问语气:乎(相当于“吗”)、与(欤)、耶(邪) (4)感叹语气:哉、夫 ?PS(1)“也”和“矣”的区别

①“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②“也”的基本作用是判断,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则是陈述,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

?PS(2)连用的语气词,语气的重点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2、句首、句中语气词

(1)夫: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2)惟(维、唯) ①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②表示期望的语气 (3)其

①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提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 ②祈使句:表示劝勉、期望、命令 ③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 (4)也

①句尾:表示判断肯定 ②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3、词头、词尾

(1)词头:“有、其、言、于、薄” (2)词尾:“然、如、尔、若”

古代汉语(下)

一、古书注解

1、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2、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注音(4)分析句读(5)提示语法(6)说明修辞 (7)诠释成语典故 (8)校勘文字。 3、(汉?毛亨)传:阐明经义 (汉?郑玄)笺:补充和订正毛传

(唐?孔颖达)疏:又称“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4、注疏体例: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毛传 ?笺云之后的注——郑笺

?圆圈之后的注——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 ?[疏]字以下——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都是先举出所疏经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 ?PS:《十三经注疏》:

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 邢昺:《论语》、《孝经》、《尔雅》 孙奭:《孟子》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5、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6、常用术语(P678~P680) (1)释义

①“曰、为、谓之”:解释语+“曰﹑为﹑谓之” —→被解释语 ②“谓”:被解释词 —→“谓”+解释语

③“貌,之貌”: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 ④“犹”:被解释词 —→“犹”+解释语(近义词或引申义)

⑤“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作注释

⑥“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指语气词)。 (2)擬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①“读为﹑读曰”:主要用来说明假借字,如:“巨,读曰讵。” ②“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3)改字 (4)正误 ①“当为﹑当作”

②“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书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二、古书标点、翻译 1、★“句读”的名词解释

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 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2、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三、修辞(P876~P885) 1、引用

(1)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3)引文:引用见之于记载的文字 2、譬喻

(1)明喻:“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 (2)隐喻(暗喻):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博喻 3、代称

4、并提(分承、合叙):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5、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搜索更多关于: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昭四年》 2、指示代词:(1)近指和远指 ①近指:“此、是、斯、兹” 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远指:“彼、夫、厥、伊” 例:彼且奚适也? (2)特指和泛指 ①特指:“其”。例: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②泛指:“之”(用作定语或宾语)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3)其他指示代词 ①“尔、若、然”,谓词性 例: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②“焉”。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诸”特殊的指示代词。例:投诸渤海之尾。 3、疑问代词:(1)指人的:“谁、孰”。例:吾与徐公孰美? (2)指物:“何、胡、奚、曷” 。例:彼且奚适也? (3)指处所:“安、恶、焉”。 例:沛公安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