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编校:江苏省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 韩燕飞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复习流程
一、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诤臣_”称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 陈述自己意见 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虚心以纳下”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
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二、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承天景命(大) 4、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终者盖寡(能够) 6、将有作(建造,兴建) 7、则思谦而自牧(养) 8、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⑤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 ⑥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抚慰,动词)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形容词) 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形容词) 2、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形容词) 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副词)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真实的,形容词)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名词)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副词) ⑥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动词)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名词) ⑧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动词) ⑨忌不自信(相信,动词)
⑩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形容词)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寻求,动词)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动词,惩治)
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训练,整治,动词) ⑤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定、太平,形容词) 5、当:
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是时 / 有大石当中流。 (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犯法当死(动词,判断、判罪)
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连词,通“倘”,如果) 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动词) ⑧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副词)
B、dàng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作)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下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与“上”相对,等次或品级低)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臣民,形作名)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动词)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形作名) ⑤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谦逊待人,动词) ⑥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攻克,动词) ⑦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使放下) ⑧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名作状,向下) 7、克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能愿动词)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攻破,动词) ③奉公克己(克制,动词 ) ④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动词) 8、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名词) ⑤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遮盖、掩盖,动词) ⑥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超过、胜过,动词) ⑦盖亦反其本矣(通“盍”(hé),怎么,何不) (四)词类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