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剖学知识总结
1.中央管,在圆锥处扩大为终室。
2.灰质 呈“H”形,在中央管周围,分为前角、后角、侧角及灰质连合(在中央管前后)。 3.白质 位于灰质的周围,分为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后索(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及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前连合前方)。
4.网状结构 由灰、白质交织而成,位于前、后角之间,颈髓显著。 二、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
前角 运动性,含前角运动细胞,其轴突组成前根。 分两型:
α细胞→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传导随意冲动。 γ细胞→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维持肌紧张。 分两群:
内侧群→躯干肌。
外侧群→四肢肌,仅见于颈、腰骶膨大处。
侧角 在胸1—腰3节段,称中间外侧柱,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其轴突经脊神经前根白交通支→交感干。
在骶2—4节段,称骶副交感核,是骶部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组成盆内脏神经。 后角 自后向前含:
胶状质——属中间神经元,接受后根纤维,主要完成节段间联系。 后角固有核——传导浅感觉。 胸核——传导深感觉。 三、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Rexed(1952年)氏对猫的脊髓灰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根据神经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的不同,认为脊髓灰质是分层的结构。将猫的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人的脊髓也可分为10个板层。
脊髓灰质分层的对应关系
分 层 第工层 第Ⅱ层 第Ⅲ、Ⅳ层 第V、Ⅵ层 第Ⅶ层 第Ⅷ层 第Ⅸ层 第X层 对应的核(或部位) 后角边缘核 胶 状 质 后角固有核 后角基部 中间外侧柱的中间带和胸核 前角基部(在颈、腰膨大居前角内侧部) 前角大型运动细胞 中央灰质
33
四、白质内主要纤维束的位置及功能: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许多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凡同一起止,相同机能的一束纤维,称为一个纤维束。一般都按它的起、止而命名。
名 称 薄 束 楔 束 位 置 后索 后索 起 始 脊神经节细胞 脊神经节细胞 胸核 终 止 薄束核 楔束核 小脑皮质 小脑皮质 背侧丘脑 腹后核 行走方向 上行 上行 上行 上行 上行 上行 下行 下行 下行 下行 下行 下行 下行 主要机能 传导身体同侧的本体感 觉和精细触觉 传导反射性本体感觉 传导身体对侧的痛、温觉 传导身体对侧的粗糙触觉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屈肌) 调节肌紧张(伸肌) 参与视、听觉的防御反射 执行转眼、转头的协调运 动和眼肌的前庭反射 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 脊髓小脑后束 外侧索 脊髓小脑前束 外侧索 V一Ⅶ层的外侧部 脊髓丘脑侧束 外侧索 Ⅰ、Ⅳ、Ⅴ、Ⅶ、Ⅷ 层的神经元 背髓丘脑前束 前索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索 皮质脊髓前束 前 索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网状脊髓束 外侧索 前索 前索 前索 前索及外侧索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前角运动细胞 中脑红核 前庭神经外侧核 中脑上丘 前庭神经核 脑干 前角运动 细胞 第Ⅷ、Ⅶ层 前角运动 细胞 前角运动 细胞 前角运动 细胞
脊髓的机能:
传导机能 躯干、四肢与脑各级中枢间的联系都要通过脊髓。 反射机能 躯体反射(张牵反射、屈肌反射)、内脏反射。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脊髓节段 2.白质连合 3.中央管 二、问答题:
1.脊髓位于何处?其下端平对第几椎骨? 2. 脊髓表面有哪些沟裂?
3.脊髓全长形成两个膨大,与何有关?
34
4.马尾位于何处?是怎样形成的? 5.脊髓的灰、白质是如何配布的?
6. 脊髓的白质依据什么分为前、后和外侧三个索?各索内有哪些纤维束?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7.脊髓的灰质可分几部?各部含什么核群?它们的性质如何?
8.若左侧半第四颈椎平面高度的脊髓损伤后,将出现什么功能障碍?为什么? 9.脊髓下列部位损伤后各有哪些感觉或运动障碍? (1)后角 (2)前角
(3)中央管前方的白质 (4)后索 10.脊髓中的脊髓丘脑束、薄、楔束及皮质脊髓侧束中的纤维排列情况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脑干(1)
4学时
第二节 脑
脑位于颅腔内,人脑可分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小脑、间脑和端脑。 一、脑干的外形 掌握脑干的组成:
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脑干。 掌握脑干的外形:
延髓 形似倒置的圆锥体,其下界平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上界与脑桥以延髓脑桥沟(腹面)和髓纹(背面)为界
前正中裂 下端有锥体交叉。
锥 体 在前正中裂的两侧,深部有锥体束通过。 腹侧面 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于此出脑。 橄 榄 深部有下橄榄核。
延髓 橄榄后沟 舌咽、迷走、副神经自上而下由此出脑。 上 部 菱形窝的下半。 背侧面 后正中沟
薄束结节 深部有薄束核。
下 部 楔束结节 深部有楔束核。
小脑下脚 在楔状结节的外上方,由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
脑桥 腹面宽阔膨隆,下缘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沟中从内侧向外侧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穿出,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连接。
基底部
腹侧面 小脑中脚 交界处有三叉神经出脑。
脑桥 基底沟 有基底动脉通过。
小脑上脚 由进出小脑的纤维组成。
背侧面 前髓帆 构成第四脑室顶的前部。
菱形窝的上半。
中脑 形体较小,中间的室腔为中脑水管。腹面上接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的上缘。 大脑脚 深面有锥体束通过
35
腹侧面
中脑 脚间窝 动眼神经由此出脑,窝底称后穿质。 上 丘 视觉反射中枢。上丘臂。 背侧面
下 丘 听觉反射中枢,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出脑。下丘臂。 掌握菱形窝的构成、境界及表面结构:
构成 由延髓和脑桥的背侧面共同构成,呈菱形。 境界 下外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上外界——小脑上脚。
两个侧角——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表面结构 正中沟——自上角→下角。 界沟——在正中沟两侧,与之平行。
髓纹——自正中沟→侧角,为延髓与脑桥的分界线。 内侧隆起——在正中沟与界沟间。
面神经丘——为髓纹上方内侧隆起的膨隆部,其深面有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三角——为髓纹下方,深部有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在舌下神经三角的外下方,深部有迷走神经背核。 前庭区——在界沟外侧,内含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在前庭区外侧,内含蜗神经后核。 蓝斑——在界沟上端,内含蓝班核。 掌握第四脑室的位置、顶、底及交通: 位置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交通 向上→中脑水管。向下→脊髓中央管,通过二个外侧孔及一个正中孔→蛛网膜下腔。 顶朝向小脑,前部为小脑上脚和前髓帆,后部为后髓帆及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有通向蛛网膜下腔的三个孔)。
底为菱形窝。
当撕去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残留在第四脑室下角“V”字形附着缘的尖端称闩。 二、脑神经核在脑干内的排列 掌握脑干内部结构的概要情况:
脑干由灰质、白质构成,但较脊髓复杂。
第3—12对脑神经核。 (一)、灰质形成神经核,分三类 网状结构核团。
与传导束有关的核团,如薄束核、楔束核、上橄榄核、红
核、黑质等。
(二)、白质形成上、下行传导束及联系核团间的纤维束。 (三)、网状结构为灰、白质交织区域。
脑神经的功能比脊神经复杂,故其核团可分为七类:
1.躯体运动核 支配自肌节来的骨骼肌(眼肌、舌肌。) 2.一般内脏运动核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特殊内脏运动核 支配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咀嚼肌、面肌和咽喉肌)。 4.一般内脏感觉核 接受心血管和脏器的感觉纤维。 5.特殊内脏感觉核 接受味觉纤维。
6.一般躯体感觉核 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的感觉纤维。 7.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受听和平衡觉的纤维。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