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剖学知识总结

解剖学知识总结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5 0:58:11

脑神经核中除嗅、视神经外,均位于脑干中(嗅神经→嗅球,视神经由间脑发生)。第Ⅲ~Ⅻ对脑神经核在脑干内的排列,由内侧→外侧的顺序为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包括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弧束核),一般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核。详见教材表格。

三、延髓的内部结构 掌握延髓的内部结构:

延髓可分为上部(橄榄部)及下部(交叉部)。交叉部的结构仍与脊髓相似,但上部逐渐复杂。延髓与脊髓相比,出现了下列较大的变化:

(1)延髓下部出现两个交叉(锥体交叉和丘系交叉),它们把由脊髓伸到延髓下部的灰质前、后角切成几段。

(2)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后,原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移行为第四脑室底的灰质,并分别演化为与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有关的核。

(3)下橄揽核的出现和小脑下脚的形成。 (一)锥体交叉阶段的横切面

该切面取自延髓下端锥体交叉平面,与脊髓大致相似。

1.锥体交叉 由大脑皮质发出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它包括:

皮质核束的纤维在脑干下行过程中,陆续止于双侧有脑神经运动核,但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则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皮质脊髓束下行至延髓腹侧中线两旁聚为锥体。在锥体下端,约3/4的纤维越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分别下行至脊髓的侧索和前索内,终于前角运动细胞。

2.后索 在薄束、楔索纤维中出现了薄束核和楔束核。

3.灰质 由锥体交叉纤维将原有的脊髓灰质斜向割开。前角中含副神经核,发出纤维一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后角为三叉神经脊束核所占,其背方为三叉神经脊束。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称中央灰质。

4.三叉神经脊束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后,部分纤维向下构成三叉神经脊束,该束位于楔束的外侧,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此束止于位于其内侧的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核)。

5.传导束 锥体束位于腹侧中线两旁,将原来脊髓前索和外侧索的纤维束挤向外侧和背侧,但总的排列形式仍保持原样。脊髓固有束与灰质相互混淆→网状结构。 (二)、内侧丘系交叉阶段的横切面。

该切面取自锥体交叉的颅侧。锥体己形成,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更为明显。

1.内侧丘系交叉 自脊髓后索来的薄束、楔束,上行至延髓后,分别止于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部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它们发出的纤维绕中央灰质的外缘至腹侧,与对侧来的纤维进行交叉——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折转向上,在正中线两旁、左右下橄榄核之间形成内侧丘系,是传导精细触觉和本体感觉的二级纤维

2.传导束 三叉神经脊束和核更膨大,在其腹侧的脊髓小脑前、后束、红核脊髓束和脊髓丘脑束;前索内的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被锥体挤向背侧。 (三)、橄揽中部阶段横切面 本切面取自橄揽中部

1.下橄榄核和小脑下脚 在橄榄体深方有下橄榄核,接受大脑皮质、脊髓和中脑红核的纤维,发出纤维起向对侧,与脊髓小脑后束等共同组成小脑下脚→小脑。 2.脑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位于舌下神经三角深面,属躯体运动性,发出的纤维由锥体外侧穿出,支配舌肌运动。该核主要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37

副神经核 属特殊内脏运动性,分两部:延髓部起自疑核的尾端,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咽喉肌;脊髓部起自脊髓上六颈节前角的副神经核,发出纤维→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迷走神经背核 在迷走神经三角的深方,舌下神经核的外侧,属一般内脏运动性(副交感神经核),发出节前纤维作为迷走神经的主要成分→颈、胸、腹腔脏器(降结肠以下除外), 交换神经元后→控制这些脏器的活动。

疑核 位于网状结构中,属特殊内脏运动性,发出纤维加入Ⅸ、Ⅹ、Ⅺ对脑神经,支配咽喉肌及软腭肌的运动。

孤束核 是一般内脏感觉和味觉纤维的终止核,在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孤束核的细胞包围着孤束。

3.传导束 在前正中裂两侧由前向后为锥体束、内侧丘系、顶盖脊髓束和内侧纵束。脊髓丘脑束和红核脊髓束仍居原位(外侧部)。神经核与传导束之间为延髓的网状结构。 (四)、橄揽上部阶段的横切面

本切面取自橄榄上部(近脑桥)。在前庭区深方有前庭神经核,听结节深方有蜗神经后核,其腹侧有蜗神经前核,小脑下脚粗大,其腹侧有舌咽神经根,在网状结构中有散在的下泌

涎核(一般内脏运动性,发出纤维→舌咽神经控制腮腺的分泌活动)。传导束的位置与橄榄中部略同。 四、脑桥的内部结构 掌握脑桥的内部结构

在脑桥的切面上分为两部,腹侧较大,为基底部,背侧稍小,为被盖部。两者以斜方体为界。 基底部 上连中脑的大脑脚,下续延髓的锥体。内含纵横两种纤维及脑桥核(接受皮质脑桥束纤维)。

皮质脑桥束(额桥束、顶桥束、枕桥束和颞桥束)。

纵行纤维

锥体束。

横行纤维 由脑桥核发出,交叉到对侧,组成小脑中脚入小脑。

被盖部 为延髓的直接延续,主要变化是出现了第5—8对脑神经核以及与这些核团连续的纤维束和神经根。

(一)脑桥下部阶段的横切面

该切面取自脑桥尾端。主要可见:

(1)在脑桥切面上,以横行的斜方体为界,分为腹侧的基底部和背侧的被盖部,斜方体中有纵行的内侧丘系穿过。

(2)基底部 有纵(锥体束、皮质脑桥束)横(脑桥小脑束即小脑中脚)两种纤维及散在其中的脑桥核。

(3)被盖部 背侧为第四脑室底,在界沟内侧,面神经丘深部有展神经核和绕过此核的面神经纤维,界沟外侧为前庭神经核。被盖部前缘为横行的斜方体纤维,斜方体背外侧为上橄揽核,上橄榄核的背外侧为面神经核。面神经核的背外方见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红核脊髓束、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丘脑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仍居中线两旁。 脑桥的脑神经核:

蜗神经核 有前核、后核,分别位于小脑中脚的腹外侧和背外侧。属特殊躯体感觉性,接受前庭蜗神经的蜗根,发出纤维沿被盖前缘横越至对侧,这些横行纤维——斜方体在被盖腹外侧,绕过上橄揽核的外侧折向上→外侧丘系。大部纤维→中脑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

上橄榄核是听觉传导路上的中继核,位于被盖部的腹外侧,它接受斜方体纤维,发出纤维经同侧或对侧的外侧丘系→大脑听觉中枢。故一侧外侧丘系含有传导双侧听觉冲动的纤维。

前庭神经核 属特殊躯体感觉性,位于界沟外侧,接受前庭蜗神经的前庭根及小脑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

(1)前庭脊髓束→脊髓灰质Ⅶ~Ⅷ层。

(2)内侧纵束→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核及副神经核和颈髓的前角细胞。

38

小脑下脚

(3)至小脑的纤维 小脑。

面神经核 位于上橄榄核的背外侧,属特殊内脏运动性。发出纤维向背侧绕过展神经核,再沿面神经核外侧出脑→面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和颈阔肌。支配眼裂以上面肌的核群,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纤维,而支配眼裂以下面肌的核群,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上泌延核 散在于网状结核的外侧部,属一般内脏运动性(副交感性),其纤维随面神经控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展神经核 位于面神经丘深部,属躯体运动性,发出纤维→外直肌。 (二)、脑桥中部阶段的横切面

本切面取自三叉神经入脑水平,基底部与上述切面同,被盖部出现了三叉神经核团。

1.三叉神经运动核 属特殊内脏运动性,位于三叉神经根的内侧,发出纤维加入下颌神经→咀嚼肌、二腹肌前腹和下颌舌骨肌。

2.三叉神经脑桥核 属一般躯体感觉性,位于三叉神经根的外侧,接受头面部皮肤、粘膜的触觉纤维。

3.三叉神经脊束核 属一般躯体感觉性,是三叉神经脑桥核的延续,向下移行于脊髓后角的灰质。接受头面部皮肤、粘膜的痛、温度觉纤维。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越至对侧一三叉丘系。

4.三叉神经中脑核 细长,属一般躯体感觉性,位于中夹灰质的外缘,自脑桥延续至中脑,传导咀嚼肌的本体感觉。

(三)、脑桥上部阶段的横切面

本切面取自脑桥上端。第四脑室缩小,在前髓帆上有滑车神经出脑。基底部的纵行纤维更密聚,即将过度到大脑脚。被盖部出现:

1.小脑上脚 为小脑核发出的传出纤维 左右小脑上脚组成了第四脑室上半的外侧壁,在本切面上可见左右小脑上脚交叉——小脑上脚交叉。 2.蓝斑 为第四脑室底上端近室底灰质处的含黑色素的细胞团。联系广泛,其功能与睡眠有关。

1. 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在被盖中线两侧;内侧丘系位于被盖部前缘偏外侧,与脊髓丘

脑束相接;外侧丘系位于被盖部的背外侧。

39

脑干(2),间脑,小脑外形和内部结构

4学时

五、中脑的内部结构

掌握中脑的内部结构:

顶盖——包括上丘和下丘

中脑 被盖 含上行纤维、中央灰质、网状结构

大脑脚 黑质

大脑脚底 含锥体束和皮质脑桥束

(一)、下丘阶段横切面

1.下丘 是听觉传导路上重要中继站,也是听觉反射中枢。细胞成团称下丘核。

2.滑车神经核 位于内侧纵束的背面,属躯体运动性,发出纤维绕中央灰质、至前髓帆中左右交叉后出脑→上斜肌。

3.小脑上脚交叉 在被盖中线两侧。其它上行束位置基本与脑桥上部相同。

4.黑质 位于被盖与脚底之间,是含黑色素的神经细胞团,是脑内合成多巴胺的主要场所。当其变性时→多巴胺合成减少→震颤麻痹。

5.大脑脚底 是锥体束和皮质脑桥束所组成。锥体束占中3/5,顶枕颞桥束占外侧1/5,额桥束占内侧1/5。

6.脚间核 在小脑上脚交叉的腹侧。 (二)上丘阶段的横切面 与下丘切面之不同处:

(1)背面凸起为上丘,上丘与大脑脚之间为内侧膝状体(属间脑)。 (2)在中央灰质的腹侧有动眼神经核团替代了滑车神经核。 (3)被盖部出现了红核。

1.上丘和顶盖前区 上丘细胞排列成层,是视觉反射中枢。它接受下丘(听觉信息)脊髓(躯体感觉信息)、枕叶皮质和视网膜(视觉信息)来的纤维。上丘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灰质的腹侧交叉后下行,组成顶盖脊髓束,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前角细胞,完成视、听觉所引起的反射活动。

顶盖前区是指在中脑和间脑交界水平、紧靠上丘颅侧的小细胞群。接受经上丘臂来的视网膜纤维,发出纤维→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2.动眼神经核群 位于内侧纵束形成的凹槽内。包括:

40

搜索更多关于: 解剖学知识总结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脑神经核中除嗅、视神经外,均位于脑干中(嗅神经→嗅球,视神经由间脑发生)。第Ⅲ~Ⅻ对脑神经核在脑干内的排列,由内侧→外侧的顺序为躯体运动核、特殊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包括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弧束核),一般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核。详见教材表格。 三、延髓的内部结构 掌握延髓的内部结构: 延髓可分为上部(橄榄部)及下部(交叉部)。交叉部的结构仍与脊髓相似,但上部逐渐复杂。延髓与脊髓相比,出现了下列较大的变化: (1)延髓下部出现两个交叉(锥体交叉和丘系交叉),它们把由脊髓伸到延髓下部的灰质前、后角切成几段。 (2)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后,原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移行为第四脑室底的灰质,并分别演化为与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有关的核。 (3)下橄揽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