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络的分布关系和临床应用
肤的“半刺”、“毛刺”(《灵枢·官针》),近代又发展为皮肤针、皮内针等。临床上还有敷贴、艾灸、热熨等法,都是通过皮肤的一定部位对病变起作用。
“外病内治”指以内服药治疗某些外科、皮肤疾患,即根据患部所属皮部与经络脏腑相应关系而施以内治。如对面部痤疮,采用清利胃肠积热的治法。
②临床应用针麻可按切口部位的皮肤循行取穴,对切皮时镇痛有较好效果,这也说明皮部的分区对循经取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皮部与关、阖、枢的关系
皮部的名称取材于关、阖、枢。它们实质均阐明了疾病传变的顺序。 三、六经辨证 (一)概述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它是经络理论在临床辨证方面的综合运用。
(二)研究六经辨证的两个基本前提
1、六经所包括的证候已不局限于经脉本身,而是兼及络脉、经筋、皮部(这是重点)的范围。即不能只局限于经络一线。柯韵伯《伤寒论翼》以皮部理论诠释六经,认为“皮部论”是“仲景创六经部位之原”,并认为“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从较广的范围即“部属方位”、“地面”、“体层”等解释六经,并阐明其对临床辨证的重要意义。
2、六经分论疾病的证候,其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表明了外感热病从始盛到终衰的趋势。具体为:太阳(三阳)—阳明(二阳)—少阳(一阳)—太阴(三阴)—少阴(二阴)—厥阴(一阴)。
注意:此三阴、三阳等仅说明其顺序,并不是说明阴、阳的多少;反过来,阴、阳的多少,即太阴、太阳、厥阴等,并不等于它的次序。 (三)六经皮部与六经辨证(或六经辨证的由来和发展)
《素问·皮部论》:“皮有分布,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意指从皮、脉、筋、骨的不同部位分析疾病的特点及发展变化。具体到皮的分部,既要区分左右、上下、阴阳,又要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始终)。
所以,六经皮部所属病证,不单纯是从部位来分,还结合疾病的性质(即表里、寒热、虚实)和发展过程。不过,《内经》只对六经皮部病证作了概括性说明,“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张仲景继承了这一理论,对分经辨证作了具体运用和发挥,创立六经辨证。 (四)六经辨证和经络学说的渊源关系
1、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来看
①在《素问·热论》论述六经传变病证的基础上,东汉张仲景又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情况下,将其发展为六经辨证。
早在《内经》中对热病、疟疾、厥证的论述,即是以足六经为代表,分析全身证候。以后,《伤寒论》又有了重大的发展。
②方有执、柯韵伯、程应旄等注解《伤寒论》的后世医家均脱开十二经脉,从广义角度论述了张仲景六经辨证之渊源。这是从《素问·热论》与《伤寒论》所述六经病证的不同而得到启发,并找到六经辨证之理论根据。
③具体分析如下:
21
A、从经脉理论来看 六经传变 太阳(一日) 经脉所过部位(足六经) 从巅入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 挟鼻,络目 循胁,络胆,耳 布胃中,络于嗌 络于肺,系舌本 循阴器,络于肝 《素问·热论》症状《伤寒论》症状(整(十二经脉为指导) 个经络系统为指导) 头项痛,腰脊强(病位多在身后,故属太阳) 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胸胁痛,耳聋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烦满而囊缩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身热自汗,烦渴,便结,潮热谵语 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寒热往来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身蜷,手足逆冷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阳明(二日) 少阳(三日) 太阴(四日) 少阴(五日) 厥阴(六日) 评述: Ⅰ、外感热病的症状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素问·热论》以六经为纲,以经络循行所过部位为依据,并贯穿着由表及里的精神,遂加以概括和归类。《素问·热论》以《灵枢·经脉》为中心,扼言实证、热证,而略虚证、寒证。
Ⅱ、《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则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八纲”为依据,并结合病经、病性、邪之消长,遂将错综复杂的外感热病分为六经辨证。
张仲景又根据外感热病的演变规律,补充了虚证和寒证,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素问·热论》的证候分类。
B、从皮部理论来看(《灵枢·根结》皮部的病证分类) 六经(传变) 太阳 皮部名 关枢 《灵枢·根结》皮部病的症状 关折,则关节渎而暴疾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渎者,皮肤宛焦而弱也 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虚证) 枢折,则骨摇而不安于地,故骨摇者取之少阳。——骨摇者,节缓而不收也。(虚证) 关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 《伤寒论》症状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胃家实也(实证) 阳明 害(阖)蜚 少阳 枢持 口苦,咽干,目眩也(实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太阴 关蛰 少阴 枢儒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脉微细,但欲寐也 取之少阴 22
厥阴 害(阖)肩 阖则,则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之传变顺序来看 它和关、阖、枢理论有一定关系。六经病从太阳至厥阴表示疾病从始盛到终衰的趋势,便体现了关、阖、枢理论意义。(气机的变化) [思考题]
1、关、阖、枢的概念;《灵枢·根结》是怎样阐述三阴、三阳的关、阖、枢的?
2、何谓皮部?根据《素问·皮部论》,六经皮部的专名是什么? 3、论述皮部理论的应用价值。
4、试述《伤寒论》六经辨证与经络理论的渊源关系。
第四节 头身各部经络分布
【提要】
本节主要阐述头身、脏腑各部的经络联系。本节学习要求: 1、掌握掌握五脏、六腑及心系、目系等重要部位的经络分布; 2、熟悉熟悉头、身部的经脉分布。
一、《灵枢·经脉》部分原文
巅,盖 巅,本字当作“颠”,指头顶部。又称“脑盖”。 足太阳经,“交巅”;督脉分支相同。足厥阴经,“与督脉会于巅”。手少阳经别,“别于巅”;足少阳之筋,“交巅上”。脑为髓之海,其输在于其盖。
脑 《说文》:“脑,头髓也”。髓者以脑为主,脑为髓海。 足太阳经,直者“入络脑”;督脉分支相同。足阳明经,“循眼系入络脑”(见《灵枢·动输》)。
耳,耳上角,耳后完骨 以耳为中心,分耳中、耳后、耳前、耳上角(耳上方)、耳后完骨(乳突部)。
足太阳经,支者“至耳上角”;足太阳之筋,“上结于完骨”;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足少阳经,“下耳后”,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入耳中”;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别络,“入耳合于宗脉”;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足阳明之筋,支者“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手厥阴经别,“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素问·缪刺论》)
目,目系,内眦,锐眦 《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于目??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同足太阳经);其少腹直上者,上系两目之下(同任脉)”。蹻脉,“属目内眦”;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内)眦;足太阳之筋,“支
23
者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足阳明经别,“还系目系”;足少阳经,“起目锐眦”,“至锐眦后”;手太阳经,“至目锐眦”;手少阴经别,“合目内眦”;足少阳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手少阴经,“系目系”;足厥阴经,“连目系”。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诸脉者皆属于目。
鼻,安页 鼻下为鼻孔;上部为鼻根,称“安页”。鼻号“明堂”。 手阳明经,“上挟鼻孔”;足阳明经,“起于鼻,交安页中,上循鼻外”;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
唇,口,人中 足阳明经,“环唇”;足厥阴经,“环唇内”;手阳明经,“挟口”;足阳明经,“上挟口”;足阳明经别,“出于口”;冲任之脉,“络唇口”。手阳明经,“交人中”。
齿,牙,曲牙 通称牙齿,分别称门牙、犬牙为“牙”,臼齿为“齿”;又分称“上齿”和“下齿”。下颌关节支,称“曲牙”。
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别络,“遍齿”;手少阳之筋,“支者上曲牙”;足阳明经,“循牙车”。手阳明、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见《灵枢·寒热病》)
舌,舌本,舌中,舌下 足太阴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阴经别,“贯舌中”。足少阴经,“挟舌本”;足少阴经别,“直者,系舌本”;足少阴经,“舌下”(廉泉,见《素问·气府论》)。手少阴络,“系舌本”;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足太阳之筋,“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厥阴脉,“络于舌本”(见《灵 枢·经脉》)。
咽喉(咽)、嗌 《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又单称“咽”,为食道通称,后人又称作“胃系”。《说文》:“咽,嗌也”。据《灵枢》所说,“嗌”多指咽的上段。
任脉,“至咽喉”;督脉,“入喉”;冲脉、任脉“会于咽喉”;手太阳经,“循咽”;手少阴经,支者:“上挟咽”;足少阳经别,“上挟咽”;足阳明经别,“上循咽”;足太阴经别,“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足阳明,挟喉之动脉(见《灵枢·本输》);“足太阴脉,络嗌”(见《素问·太阴阳明论》)。
喉咙(喉)、肺系 《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又单称“喉”,为气管的通称,又称“肺系”。
肺 手太阴经,“属肺”;手阳明经,“络肺”。手少阴经,“上肺”。足少阴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经,“上注肺”。
心 手少阴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少阴络,“入于心中”;手太阳经,“络心”;足太阴经,支者“注心中”;足少阴经,支者“络心”;足太阳经别,“其一道循膂当心入散”;足少阳经别,“贯心”;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手厥阴络,“络心系”;督脉,“上贯心”。
肝 足厥阴经,“属肝”;足少阳经,“络肝”;足少阴经,“上贯肝膈”;足少阳经别,“散之上肝”。
胆 足少阳经,“属胆”;足厥阴经,“络胆”。 脾 足太阴经,“属脾”;足阳明经,“络脾”。 胃 足阳明经,“属胃”;足太阴经,“络胃”;手太阳经,“抵胃”;足厥阴经,“挟胃”;手太阴经,“循胃口”。
大、小肠 手阳明经,“属大肠”;手太阴经,“络大肠”;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太阳经,“属小肠”;手少阴经,“络小肠”。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