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五指山杜昕三羧酸循环文献综述报告403 - 图文
小结部分
(一)三羧酸循环总结
乙酰-CoA+3NAD++FAD+GDP+Pi—→2Co2+3NADH+FADH2+GTP+2H++CoA-SH
1.CO?的生成
CO?的生成,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基反应都同时有脱氢作用,但作用的机理不同,由异柠檬酸脱氢酶所催化的β?氧化脱羧,辅酶是nad+,它们先使底物脱氢生成草酰琥珀酸,然后在Mn2+或Mg2+的协同下,脱去羧基,生成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所催化的α?氧化脱羧反应和前述丙酮酸脱氢酶系所催经的反应基本相同。应当指出,通过脱羧作用生成CO?,是机体内产生CO?的普遍规律,由此可见,机体CO?的生成与体外燃烧生成Co2的过程截然不同。 2.三羧酸循环的四次脱氢
三羧酸循环的四次脱氢,其中三对氢原子以NAD+为受氢体,一对以FAD为受氢体,分别还原生成NA DH+H+和FADH2。它们又经线粒体内递氢体系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使adp和pi结合生成ATP,凡NADH+H+参与的递氢体系,每2H氧化成一分子H?O,生成3分子ATP,而FADH2参与的递氢体系则生成2分子ATP,再加上三羧酸循环中有一次底物磷酸化产生一分子ATP,那么,一分子柠檬酸参与三羧酸循环,直至循环终末共生成12分子ATP。
3.乙酰-CoA中乙酰基的碳原子
乙酰-CoA中乙酰基的碳原子,乙酰-CoA进入循环,与四碳受体分子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六碳的柠檬酸,在三羧酸循环中有二次脱羧生成2分子CO?,与进入循环的二碳乙酰基的碳原子数相等,但是,以Co2方式失去的碳并非来自乙酰基的两个碳原子,而是来自草酰乙酸。
4.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从理论上讲,可以循环不消耗,但是由于循环中的某些组成成分还可参与合成其他物质,而其他物质也可不断通过多种途径而生成中间产物,所以说三羧酸循环组成成分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例如草酰乙酸——→天门冬氨酸 α-酮戊二酸——→谷氨酸
草酰乙酸——→丙酮酸——→丙氨酸
其中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最为重要。因为草酰乙酸的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循环的速度,因此不断补充草酰乙酸是使三羧酸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三羧酸循环中生成的苹果酸和草酰乙酸也可以脱羧生成丙酮酸,再参与合成许多其他物质或进一步氧化?
(二)三羧酸循环生理意义总结
1.三羧酸循环对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三羧酸循环是了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1个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仅净生成2个分子ATP,而有氧氧化可净生成38个ATP(不同生物化学书籍上数字不同,近年来大多数倾向于32个ATP),其中三羧酸循环生成24个ATP,在一般生理条件下,
许多组织细胞皆从糖的有氧氧化获得能量。糖的有氧氧化不但释能效率高,而且逐步释能,并逐步储存于ATP分子中,因此能的利用率也很高。?
2.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的起始物乙酰-CoA,不但是糖氧化分解产物,它也可来自脂肪的甘油、脂肪酸和来自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代谢,因此三羧酸循环实际上是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氧化供能的共同通路,估计人体内2/3的有机物是通过三羧酸循环而被分解的。?
3.三羧酸循环是体内三种主要有机物互变的联络机构 (1)互变的联络机构
三羧酸循环是体内三种主要有机物互变的联络机构,因糖和甘油在体内代谢可生成α-酮戊二酸及草酰乙酸等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为某些氨基酸;而有些氨基酸又可通过不同途径变成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再经糖异生的途径生成糖或转变成甘油,因此三羧酸循环不仅是三种主要的有机物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而且也是它们互变的联络机构。
(2)糖有氧氧化分为两个阶段
糖有氧氧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的调节在糖酵解部分,第二阶段丙酸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并进入三羧酸循环的一系列反应的调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这一过程的限速酶。
(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受别构调控也受化学修饰调控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受别构调控也受化学修饰调控,该酶复合体受它的催化产物ATP、乙酰-CoA和NADH有力的抑制,这种别构抑制可被长链脂肪酸所增强,当进入三羧酸循环的乙酰-CoA减少,而AMP、CoA和NAD+堆积,酶复合体就被别构激活,除上述别位调节,在脊椎动物还有第二层次的调节,即酶蛋白的化学修饰,PDH含有两个亚基,其中一个亚基上特定的一个丝氨酸残基经磷酸化后,酶活性就受抑制,脱磷酸化活性就恢复,磷酸化-脱磷酸化作用是由特异的磷酸激酶和磷酸蛋白磷酸酶分别催化的,它们实际上也是丙酮酸酶复合体的组成,即前已述及的调节蛋白,激酶受ATP别构激活,当ATP高时,PDH就磷酸化而被激活,当ATP浓度下降,激酶活性也降低,而磷酸酶除去PDH上磷酸,PDH又被激活了。
(4)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调节 对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调节,主要通过产物的反馈抑制来实现的,而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产能的主要方式。因此ATP/ADP与NADH/NAD+两者的比值是其主要调节物。ATP/ADP比值升高,抑制柠檬酸合成酶和异柠檬酶脱氢酶活性,反之ATP/ADP比值下降可激活上述两个酶。NADH/NAD+比值升高抑制柠檬酸合成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除上述ATP/ADP与NADH/NAD+之外其它一些代谢产物对酶的活性也有影响,如柠檬酸抑制柠檬酸合成酶活性,而琥珀酰-CoA抑制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总之,组织中代谢产物决定循环反应的速度,以便调节机体ATP和NADH浓度,保证机体能量供给。
参考文献
1
文立,张勇,李林江,时庆德;外源性补充辅酶Q对肝脏线粒体ATP合成能力的影响[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卢健,陈彩珍,许豪文,许永刚, 长期运动训练对老年小鼠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刘擎,余龙,韩晓枫,傅强,张坚宣,唐华,赵寿元;人柠檬酸合成酶cDNA的克隆及其表达谱分析[J]
实验生物学报;2000年03期
2
3
4 杨建昌;运动与线粒体[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黄元汛,张钧牛磺酸对大鼠力喝运动时第二信使及心肌线粒体中钙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刘小红,包修风,冯慎远;不同强度训练后大鼠脊髓前角细胞线粒体的定量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熊正英;曲洪刚;;补充核糖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血清自由基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5
6
7
8 张婧,熊正英;维生素B_2和运动的关系[J] 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9 李宏强;;浅析足球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与运动营养[J] 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吴琳;;对鞍山市体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徐海鹰;郭英杰;姜莹;;太极拳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影响[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郭子渊;应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备战第9届全运会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控制的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卢文彪,徐晓阳;运动对鼠肝功能的影响(综述)[J]
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11
12
13
14 陈敏雄;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J] 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郭子渊,王辉,李贵宝;对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期个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15
16 袁青,郭子渊, 对皖韩跆拳道运动员部分生化参数的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
17 陈照春, 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在排球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 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