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靖州茯苓袋料栽培技术规程
DB43/T 843—2013
靖州茯苓袋料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靖州茯苓袋料栽培的定义、环境条件、原料、辅料、制袋、灭菌、接种、培养发菌、栽植、栽培管理和茯苓采收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茯苓袋料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灌溉水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茯苓袋料栽培
用松树材(包括枝条、尾尖、树根和加工后的边条)为主料,添加一定量的辅料,用塑料袋为容器制成袋料来生产茯苓的栽培方法。
4 环境条件
选择交通相对方便、向阳、土壤疏松、土层厚、有一定坡度(15℃~30℃)、排水良好、有水源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作栽培场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要求,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 5084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要求。 5 备料
5.1 主料
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无虫的松树的根、枝条、尾尖和加工后的边条,锯成(33~35)cm长,削去粗皮晒干,用小铁丝扎成捆,每捆重5kg左右,直径18cm左右。 5.2 辅料
全干松木屑、麦皮或米糠、蔗糖、石膏、过磷酸钙、硫酸镁。
1
DB43/T 843—2013 5.3 配料 全干松木屑77%、麦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1%、过磷酸钙0.5%、硫酸镁0.5%,加水充分拌匀,配料中的含水量保持60%左右。 6 装袋
将扎成捆的干菌材放入清水池中浸泡(10~12)小时,捞起沥干多余水份,使材料中的含水量达到60%。用300mm宽(内空直径约190mm)×600mm长×0.065mm厚的高密度高压聚乙烯专用塑料袋,先把部分配料垫入袋底,将菌材装入袋中,再装入配料填满袋内空隙和盖好菌材,扎好袋口即可。 7 灭菌
将装好料的菌袋进行高压灭菌,在0.15kg压力下保持(4~5)小时;或常压高温灭菌,温度达到100℃后,旺火保持(14~16)小时,匀火再焖(6~8小时。 8 接种
将灭菌好的菌袋从灭菌锅内取出,放入干净通风的操作房间内,当袋内温度降到28℃以下时,再把菌袋搬入接种室或接种箱内,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方法是解开袋口,将菌种分成若干小块,均匀置入料内,再扎好袋口。接种量每袋为(150~200)g。
9 培养发菌
将接种好的菌袋及时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保持室内温度(23~28)℃,(20~30)天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栽培。
10 下地栽培
10.1 场地整理
场地选好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按150cm宽作厢,厢长不限,视场地而定,厢沟宽(30~40)cm,深30cm。厢向与坡面垂直,土要整细。 10.2 诱杀白蚁
每667m选择不同方位挖4个~6个长宽各1m、深(0.6~0.8)m的土坑,坑内堆放一些茶枯或甘蔗渣加培养料和菌种,表面均匀喷施10% 敌敌畏或5%辛硫磷液至滴水为度,上面盖一些新鲜松叶枝,再盖土,诱杀白蚁。 10.3 菌袋下地
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的一头把薄膜划开一条口子,插进一根全新鲜、长30cm的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和菌袋一起横(与厢面垂直)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插有引木的放两头,菌袋之间间隔40cm,每667m排放2200袋左右,再盖土(10~12)cm。菌袋下地适宜时间(4~6)月,适宜日平均温度≥
2
2
2
DB43/T 843—2013 20℃。
11 菌袋下地后的管理
11.1 厢面覆盖
用杂草覆盖厢面,调节土壤温湿度。 11.2 水份管理
开好排水沟防渍水;遇长期高温、干旱,用洒水壶浇水,保持料内温度(26~32)℃,土壤含水量60%左右。 11.3 培土
菌袋下地(15~20)天后开始结苓,此时茯苓生长很快,要经常检查茯苓是否出土,发现茯苓出土外露,应及时培土覆盖,防止茯苓长出土面烂掉。 12 采收
菌袋下地(100~120)天后,茯苓开始陆续成熟,当结苓处的土层和茯苓表皮没有新的裂纹出现,苓蒂与木质易松脱时,应及时采收。因结苓有迟早,应成熟一批,采收一批。采收后应按鲜茯苓标准整理分级。
13 无害化处理
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废弃的塑料袋,应及时回收或集中处理。
14 田间记录
14.1 物候期记录
对生长发育的各个物候期包括接种期、发菌期、下地覆土期、始苓期、第一批茯苓成熟期、茯苓成熟终止期等应分别详细观察记录。 14.2 投入品记载
对生产用的原材料、配料、塑料袋、农药等投入品要逐项分种类、品名、用量、来源(生产厂家及购买商店)、成本、使用日期等详细记录。 14.3 生产操作记载
对生产过程中从事的各项农事操作应按操作的日期、方法、内容,逐项如实记录,并及时检查记载其实际效果。
14.4 产量记载
3
DB43/T 843—2013 茯苓成熟采收时,应对采收的批次、日期、个数、重量、单个茯苓最小重量和最大重量、销售价格等详细记载,计算生物学效率、均重、经济效益等。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