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

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0:01:28

本体。“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犹为无焉。”道既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而是若

有若无。这是魏晋玄学贵无、崇有论在他思想中的反映。但他对有、无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与玄学有所不同。《至理》说:“有因无而生”,“有

者,无之宫”。有虽然是无的依托和载体,但无是有的根据。他既不贵无,也不崇有。他对道的这种解释,具有辩证思维的形态,应该说比玄

学有所前进。在他看来,作为本体,道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不能用语言和知觉来描述、认知,只能借助于直觉的体悟

。道也是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都是从它产生出来的。诚如《明本》所说:“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人同万物一样,也

是道的产物。“道也者,所以淘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

葛洪继承扬雄的“太玄”概念,《畅玄》认为“玄”是“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这显然有受玄学影响的成分,因为王弼

注释《老子》时曾说道是万物之宗,[13](430)二者颇为类同。葛洪以玄学的有无范畴来解释玄,认为玄是“因兆类而为有,托潜虚而为无”

。玄既是王弼的“无”,又是郭象的“有”,或者说是有——无的绝对统一体。玄孕育了万物产生过程中最初的元气(“元一”),是天地万物

产生的原因,又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动力和规律,当然也是人的生命的根柢:“玄之所去,器弊神逝。”葛洪以玄学的有无、道器等范

畴来解释玄,减少了阴阳五行及象数的运用,使玄具有了一些思辨的色彩,从而使他的哲学超越了汉代哲学。不过,他所谈的玄,与扬雄所说

玄的幽

、虚无、渊渺、晦明等特性很相近,看来是他吸取了《太玄》的内容。葛洪的谈玄,汉学的成分更重一些。因为他要解决的是有

很强的实证因素在内的以术养生修仙的问题,他的哲学只可能是带有实证性的形上学,并以本源论为主。

“玄”实为“道”,故葛洪屡屡谈及“玄道”。那为什么要强调“玄”?《畅玄》

说:“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

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可见强调“玄”主要是为了把客观的道经过认识环节而转化为人头脑中的精神世界的内容,即所谓“道 意”,进而开出便于人在内心世界中操作的修炼之术。在这个意义上,《明本》说:“夫道也者,逍遥虹霓,翱翔丹霄,鸿涯六虚,唯意所造。 ”《塞难》说:“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就是道意。玄与道意的所指是一致的。所以葛洪往往把玄、道与“一”联系在一起。关于

其间的区别,《地真》说:“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这与《太平经》论三一时的本源论比较大为不同,

有较浓的本体论的色彩。

“玄道”即“一”。“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畅玄》者,正以此也。”“真一”

即自然之道,“玄一”则是自然之道在人的思维世界中的体现。《庄子·天地》引说:“通于一而万事毕。”葛洪继承了这一思想,在《地真》

中说:“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这一思想落实到修炼上,就是守一。在他看来,

守一是修炼的大法。守一可分为“守玄一”,与“守真一”两种。守玄一是意念只集中于所守的对象而不涉及其他,是一种内视或内观的精神

修炼方法,与庄子的心斋、坐忘是同一类修炼方法,是后来的“存思”或者“存想”的雏形。“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

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这种分形术即后世《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分身法。得分形术,

是守玄一的功效之一。功效之二是能够内视,可以见到“天灵地祇”,役使“山川诸神”。功效之三是有助于守真一。守真一一般称之为存神

。除了意念集中于所守部位外,主要是存思该部位所代表的身神的具体的服色等形象,不像守玄一可以守没有具体形象的抽象对象。此外,与

守玄一不同,守真一要遵守口诀。守真一的功效,如《极言》所说,是“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鬼神不敢来侵犯。存思守一通过把外在

于人的道内化于修炼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与道融合为一体,通神成仙。所以,守一就是守道。守一,从修炼的角度来说又叫守真

,如《道意》说:“患乎凡夫不能守真”。“守一存真,乃能通神。”从增强人对道的遵循的意义上,葛洪在《道意》中借用《庄子》中的“天

理”概念来指称道或一:“诱于可欲,则天理灭矣。惑乎见闻,则纯一迁矣。”也就是说,从道这一范畴为逻辑起点,葛洪推出了“玄”和“真

”这两个概念,玄与真又被归结为一所以有“玄一”与“真一”之说,进而被方术化为守玄一与守真一。这是就形而上贯彻到形而下而言的。

就形而下上达于形而上而言,守玄一或守真一有利于思玄、通玄,从而契合道(这就是“真”的本意),也就是得道,这就把形而上与形而下双

向贯通起来了。从宗教神学来说,守一的成功意味着交通天神,成仙长生。守一、通神、得道成仙是三位一体的。术的修炼可以上达于形而上

的哲理和作为根本信念的信仰。这样,葛洪就把哲学、宗教和方术三者之间的隔障打掉了,为道教建立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哲理

基础。

葛洪出生于江苏,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而成长起来,31岁至50岁又回到中原。23岁至31岁、50岁至辞世,两度在当时相对较为落后

,巫术、迷信盛行的岭南生活,尤其是在罗浮山居住了20年左右的时间,并在此完成了《抱朴子》等的写作。从现代人的立场来看,中原文化

的熏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他在哲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岭南生活则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他在哲学体系的建构上既有独到之处,也出现了

一些失误。例如,在建构哲学本源论与本体论的理性论证中有信仰的因素;他以承认物质变化的客观性为前提,对物质变化的绝对性进行了论

述,却忽视了变化的条件性;他对类比推理的多处运用也有逻辑缺陷,等等。葛洪在哲学体系建构上的局限性与失误,与他成仙的宗教信仰和

受巫术、方术影响而在哲理思辨、思维方法、逻辑上的缺陷有很大关系。但这不是他的主要方面。就其主要方面来说,葛洪仍然是中国哲学史

上一个有地位的哲学家。

参考文献:

[1]王承文.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论[J].中山大学学报,1994(2): 81—90.

[2]洼德忠.道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陈飞龙.葛洪年谱[G].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2003.

[4]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道藏第6册[M].上海:文物出版社,1988.

[5]霍晖.罗浮山志汇编:卷十一冲虚观记[M].

[6]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道藏第5册[M].上海:文物出版社,1988.

[7]王承文.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袁宏《罗浮记》为中心[G].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2003.

[8]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9]王承文.汉晋岭南道教史考论[M].论衡丛刊: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10]李丰懋.抱朴子——不死的探求[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1]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M].成都:巴蜀书社,1987.

[12]王家佑.道教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1987.

[13]王弼.老子微旨略例:道藏第32册[M].上海:文物出版社,1988. (《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本体。“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犹为无焉。”道既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而是若 有若无。这是魏晋玄学贵无、崇有论在他思想中的反映。但他对有、无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与玄学有所不同。《至理》说:“有因无而生”,“有 者,无之宫”。有虽然是无的依托和载体,但无是有的根据。他既不贵无,也不崇有。他对道的这种解释,具有辩证思维的形态,应该说比玄 学有所前进。在他看来,作为本体,道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不能用语言和知觉来描述、认知,只能借助于直觉的体悟 。道也是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都是从它产生出来的。诚如《明本》所说:“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人同万物一样,也 是道的产物。“道也者,所以淘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