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学练方案新人教版
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在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第五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
4.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画线的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四、拓展阅读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6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
3.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⑴“吞”: ⑵“啃”: ⑶“品”:
4.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写作小练笔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个开场白。(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B(“咀嚼”中的“嚼”读jué) 2.B(A项中的“彩”应为“采”,“废”应为“费”;C项中的“爵”应为“嚼”;D项中的“磨”应为“摩”。) 3.B 4.C 5.A 6.⑴C⑵D⑶E⑷B⑸A 二、1.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2.“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活读”是指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3.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4.随笔;英;培根;目的;方法;作用;杂文;邓拓;燕山夜话。5.⑴可喻指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⑵可新解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⑶可新解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三、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2.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了解大意。3.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4.开头的插入语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5.略 四、1.通过对读书三境界的阐述,说明把“吞”“啃”
7
“品”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人生都会受益无穷。2.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道理论证。3.⑴知识积累;⑵知性提高(或: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⑶悟性升华。4.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5.略
中考回眸:答案:句子病因:主语部分从正面说,谓语部分从正反两面说,前后不照应。病句修改:改前边,“观点是否正确、材料符号修改: “材料丰富,语言是否通顺”;或前边不动,改后边为“是衡量好文章的标准”。标点符号修改:“材料丰富”后用顿号。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