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集 - 图文
6、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和治理的措施:
成因:自然原因: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旱涝灾害频繁。人为原因:③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治理的措施:①科学灌溉。②引淡淋盐。③井溉井排。④覆盖。⑤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7、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成因:(1)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B土质疏松C植被少,D大风多。 (2)人为原因: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建设人工草场。④限制载畜量。⑤合理利用水资源。⑥设置沙障。
8、大气污染的治理: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
9、水污染的治理: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④农业污染防治。
10、减轻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③清洁生产。④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⑤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1、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后果及对策: 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处于升温期。
(2)人为原因:a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多。
b毁林。两者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后果:①海面升高(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沿海低地被淹。 ②各地干湿状况变化,各地经济结构改变。
对策: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开发新能源。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国际合作。⑤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
12、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原因:①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大量燃烧化石(矿物)燃料,大量排放酸性气体。②(xx气候)降水丰富。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②土壤酸化,植物死亡 ③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 ④危害人体健康
治理措施:①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②研究煤炭中硫的综合开发与利用。③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13、南极臭氧空洞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禁止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南极臭氧洞出现的时间:9-11月。 14、咸潮:
①发生时间地点: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a 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b地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 c天文: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成潮。 人为原因
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引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 15、赤潮 ①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光照充足;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河湖,汇入大海,海洋
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地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一lO月。
④带来危害:a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危害人体健康;c影响海洋旅游业。 16、沙尘暴
①分布:干旱、半干旱区,如我国西北、华北 ②成因: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疏松干燥;锋面气旋过境,气流上升、风力大,卷扬沙尘;植物叶子还未形成或地表植被覆盖率差
人为:过度放牧、开垦与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土质变得更疏松
③影响:降低大气能见度(小于1千米),影响环境、交通、人类健康等 ④防治:保护林草地,植树造林;退耕还牧还林,严禁滥垦、滥伐、滥牧。
17、环境污染与整治 1、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1)人类活动与污染物的排放
(2)气象条件:日照、风、降水状况、有无逆温现象 (3)地形状况:盆地、山谷地形使污染物不易扩散 2、环境污染成因 (1)自然条件
①污染源位置:接近污染源、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易受污染
②大气、水体的流动性:流速慢易受污染,如地形闭塞或逆温空气不易扩散,闭
塞海湾、池塘易造成水体富营养;洋流起净化和扩散作用 ③河流的流量:流量大——稀释;流量小——浓缩
④各种水体相互影响:如湖泊与河流、地下水与河水的互补 (地下水受河水补给易受污染;湿地对河水有降解作用) ⑤自然灾害引发环境污染 (2)人为因素
①工农业、交通与生活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
②工厂、工程、油轮等发生事故:如核泄露、油泄露 ③不合理开矿造成有害物质出露地表; ④战争引起的污染
★我国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1)城市、工业区(如有色金属冶炼)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2)气候湿润,水汽含量多
(3)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呈酸性,对酸性水汽缺乏中和作用 (4)地形闭塞,风速小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发、利用不当、排放废弃物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4、绿色植物(林地、草地)与环境保护
(1)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干旱、半干旱区: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与沙尘暴,保护牧场、农田、建筑物、交通线
(3)沿海: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止海浪侵袭 (4)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5)工业区、交通沿线:吸烟滞尘,减弱噪音,起卫生防护带的作用 (6)生活、学习、休闲活动区:调节局部小气候,美化环境 5、环境的保护:
①制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②防止污染或减少污染源
③治理污染
④美化、绿化、清洁环境卫生
⑤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
⑥加强国际合作
18、不同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
十二、关于世界地理方面的问题
1、日本工业布局在沿海的原因: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国内市场狭小。③建在港口便于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
2、日本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利:①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②科技发达。③岛国,多天然良港,海运便利。不利: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国内市场狭小,对外依赖严重。
3、河流下游洪涝严重的原因(如孟加拉国):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某季节。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4、非洲贫困的原因:①地势高,土地贫瘠。②气候干旱。③人口增长过快。④科教落后,人口素质低。⑤生态环境恶化。⑥政局动荡。⑦帝国主义侵略的恶果没有消除。
5、北非(澳大利亚)沙漠面积广大的原因:①副高和信风控制。②寒流影响。③高原高山阻隔。④海岸平直。⑤植被遭破坏。
6、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热带雨林的成因:①地处低纬,全年高温。②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上,多地形雨。③某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
7、欧洲温带洋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①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②山脉东西走向。③北大西洋暖流影响。④地处中纬西风带。
8、某沙漠(如南美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成因:①副高控制。②寒流影响。③地处信风的背风坡,盛行离岸风。
9、某两国农业生产条件比较:①气候(光热水)。②耕地面积大小。③土壤肥瘦。④技术。⑤劳力数量和素质。⑥交通。⑦市场
10、鹿特丹兴起的条件:①处在英吉利海峡的咽喉。②位于莱茵河口。③位于亚欧大陆桥的西端。④其它的港口兴起条件皆可答上。
11、美国东北部工业兴起的条件:①煤、铁矿丰富。②有五大湖及大西洋廉价的水运。③农业基础好。④答市场广阔、科技先进、劳力素质高皆可。
12、美国人口向西、南部迁移的原因:①东北部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②西、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③西南部发展了新兴工业,就业机会多。
13、巴西热带雨林面积广大的原因:①地处赤道低压带内,盛行上升气流。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安第斯山地的影响。④地处东北和东南信风的汇合处。⑤暖流的影响。
14、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条件: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离海港近。
15、南极严寒的原因:①纬度高,太阳高度低,辐射弱。②海拔高。③气压高,风力大。④极冰的反射率高,地面吸热少。⑤寒流的影响。
十五、有关中国地理方面的问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