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 20:34:05

阅读书目:

1、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第6部分,《列宁全集》第一卷,第83—90页。 2、《八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第三部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9月8日。 4、列宁:《论统一的计划性》,《列宁选集》第4卷,第468-477页。

5、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7-19、40-44页。6、《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三、四部分。 7、《十四大报告》第二部分。

2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1、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规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特征和经济运动的总体方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

2、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总和,以及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对资源配臵的一整套经济系统。它规范着具体经济活动中各个参与者在什么样的关系中怎样参与经济活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体系。

3、二者的关系:

区别:(1)经济制度强调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组织关系。(2)二者反映的层次不同。经济制度反映的是人与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而经济体制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中较浅层次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联系:(1)二者都要受生产力状况的制约,都有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点,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的经济体制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一个国家经济制度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采取相同的或相类似的经济体制。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消极后果

1、在所有制上,过分的国有化。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建国后的全民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并把这种所有制形式视为集体所有制的发展方向。过分的国有化,使国有经济数量庞大,行业众多,战线过长,而行政性管理在造成国有经济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却在不断提高。

2、在经济运行上,排斥市场机制,主要用行政手段来配臵资源。其特点是:在运用单一的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的关系上,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把二者关系视为水火不相容;在调节手段上,借助行政手段,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忽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的作用;在调节力度上,指令性计划调节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直接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3、在经济管理上,高度的集中化。?国家所有?通过?国家经营?来实现,所有权与 经营权高度统一,政企不分,行政干预,指令性计划对企业的生产、流通及分配等方面进行控制,企业成了国家手里的?算盘珠?。

4、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这是单一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形式。而传统?均贫富?观念的惯性,以及对按劳分配理论的简单化理解,结果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机制,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26

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市场化进程。在改革的初期,虽然中国的改革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存在的许多差别,但是从总体上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改革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大体上是在相同的框架及传统的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中进行的,都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89年前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改革的方向发生了重大转折,以完善计划经济为目标的改革被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过渡所代替。所不同的是,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在前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目标和环境下进行的。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也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结构并未彻底破坏,执政党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根本动摇,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并未丧失,因而,中国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轨迹上继续前进。1992年以后,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使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重大突破,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逐步完善。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如果说在实行市场经济方面中国是一个落伍者,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却是一个先行者、实践者。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尚处在发育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首先,这种艰巨性和复杂性来自旧体制的影响。上千年的封建式统制经济的传统,几十年集权式统制经济的经验,往往会使人们?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在改革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其次,这种艰巨性和复杂性还因为转换体制必然涉及权利调整和利益再分配。有的人和企业可能由此得到利益增加,而有的人和企业则可能是利益的减损。由体制转换引起的利益增损的不平衡,使的体制转换过程是一个充满着各方面利益冲突和充满矛盾过程。

最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会使市场经济变形和扭曲:在生存和发展中人们倾向于生存;在公平和效率中人们倾向于公平;没有见过真正的竞争但惧怕竞争;不了解市场却本能的反感市场。人们的依附感、权力感、官欲感的巨大力量足可以把市场经济要求的自主性、利益性、竞争性扼杀在人们头脑中。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

从以上分析可知,与前苏联、东欧国家采取?体克式?、完全私有化所不同,中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的市场取向改革。

首先,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制度的改革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其次,市场制度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仅涉及到资源配臵方式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而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

27

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

最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及其经济过渡的根本性质。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需要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转换方式。我国作为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显然不宜采取?休克疗法?的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始,我国实际上是采取的是?渐进式?的做法,其特点是:先从农村改革搞起,逐步向城市推进,实现城乡改革的结合;先从非国有经济搞起,强化市场机制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然后逐步推进国有经济;先在一段时期内实行价格 ?双轨制?,然而再逐步向单一的 ?市场轨?过渡。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不仅要求各类市场齐全,而且各类市场之间要相互协调配套。

第三,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行政手段,它们是建立在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作用上的。国家要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保证宏观经济的总量和结构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第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就是要确立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的减震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总之,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结构构成它们共同的基本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所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构成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微观基础;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代企业才能够得以具备存在、发展并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的空间和外部条件;只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确保在微观搞活的前提下,维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形成多种经济主体间的激励兼容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只有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各种经济主体得以承受和规避市场风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2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阅读书目: 1、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第6部分,《列宁全集》第一卷,第83—90页。 2、《八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第三部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9月8日。 4、列宁:《论统一的计划性》,《列宁选集》第4卷,第468-477页。 5、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7-19、40-44页。6、《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三、四部分。 7、《十四大报告》第二部分。 25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1、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