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向,也有利于防止固守传统公有制模式的?左?的倾向。
(二)现代市场经济产生的必然性
自由市场经济时期,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很少参与和调节市场运行过程。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部门、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更为广泛,市场在调节经济运行、实现资源配臵过程中也暴露出固有的缺陷。市场失灵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随着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出现和加强,早期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也就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当今各国的市场经济都是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现代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因而也是一种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比一般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这不仅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而且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1、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是社会利益的总代表。因此,国家不仅要对市场竞争制度、经济运行总量和结构以及市场分配结果和社会发展过程进行强有力的干预,而且还要代表全社会的总体利益自觉地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按劳分配与非按劳分配之间各种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保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客观要求。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国家干预与调节,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自动实现这个目标的。
2、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因为,在经济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结构不断变动和优化,存在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和由于分配不公引发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在对外贸易中又缺乏优势地位。这就要求国家运用各种调节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维持社会稳定,提高国际竞争力。经验证明,没有政府的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中国家很难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自动完成经济发展过程,无法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在这些方面更大有作为。
3、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传统计划经济转换而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试验,世界上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通过国家对体制转换秩序的调节以保持转换过程的有序性,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还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兼容的问题,这也需要国家自始至终对市场运行的基础、运行过程及运行结果进行有力的干预和调节。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特有的,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
13
五、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配臵资源为基础的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作用之上,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臵。那么如何理解市场的基础作用呢?
(一)在微观经济的基础层次上,市场通过对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实现对资源的配臵。这是相对于计划配臵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臵方式而言的,国家宏观调控或计划指导也是建立在市场配臵基础上的。资源配臵方式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体制决定的。在实行集中计划经济条件下,指令性计划配臵必然是主要的资源配臵方式;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以市场配臵作为主要的资源配臵方式。
(二)基本经济活动联系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实现的。以市场配臵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臵方式,也就意味着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经济联系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与市场发生紧密联系。社会资源的分配主要由市场调节(不排除国家的宏观调控)。同时。在市场机制力所不及的领域,则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国家计划发挥调节作用,从而形成合理的社会整体经济活动联系和资源优化配臵。
(三)企业直接接受市场调节,价格信号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就意味着直接接受市场调节,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预期趋势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只能通过市场来实现,而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决策。
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一、交换和契约关系是市场的本质
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概念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地点。市场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产品出现了剩余,因此出现了交换的可能和需要。随着分工的逐渐加深,人们由最初的剩余产品偶然的交换,逐步发展为剩余产品的经常性交换以及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用以交换。交换量的增加、交换频率的提高,使交换逐步集中在某一固定场所,从而形成了市场。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是商品的种类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商品从有形实体发展到无形的信息、技术、服务等内容。整个社会一方面高度商品化,另一方面交换和交易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出现了网络交易等形式。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面对面的商品交换,而是一种交易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市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人,不再简单地把市场看做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地点,而是把市场看做是一种交换和契约关系。因此,广义的市场概念是指商品交换关系和契约关系的总和。
因此,从形式而言,市场既是指进行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场所,又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全部交换和契约关系的总和。就其本质而言,市场的本质是交换和契约关系。
二、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一)市场体系及其构成 1、市场体系含义
所谓市场体系,就是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市场作为商品经济的运行载体,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单纯商品市场到市场体系的形成,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完成的。
2、市场体系的构成
关于市场体系,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1)从交换对象的存在形态来看,市场包括四个类型: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介于前两类市场之间的商品市场和特殊商品市场。
(2)从交换对象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功能来看,市场体系是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
(3)从交换活动持续的时间来划分,市场体系包括短期市场和长期市场 (4)从交换进行的方式来划分,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5)从交换对象流转的空间来划分,市场体系包括地方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但是,许多市场之间没有截然可辨的边界,特别是市场空间结构的划分,更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它们之间没有非此即被的截然界限。
1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上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体系,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整体性。从市场客体即交换对象角度来看的市场构成是完整的,从空间角度来看的全国市场是统一的。这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既包括各种商品市场,也包括全部生产要素市场。
2、有机联系性。市场体系不是各种市场的简单组合,而一个存在着内部分工的有机整体。
3、开放性。市场体系不是一种地域性的封闭体系,而是同世界市场存在者广泛联系的开放性体系。
4、动态性。市场体系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括市场体系的结构和市场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的发展和完善。
(三)市场机制及其功能 1、市场机制的涵义及其构成
市场机制也称市场运行机制或市场调节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供求变化导致价格波动,通过价格变动反过来调节供求关系的机制。
市场机制的构成,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对市场客体的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和风险等要素。
供求关系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生产与消费是一切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也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容,社会经济的调节归根到底是要协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中生产与消费分别表现为供给与需求。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另一个要素,价格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但又受供求的影响和调节。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反过来,价格的涨落也影响和调节着供求的增减。
竞争是市场机制的又一个要素,竞争是社会地位平等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争取各自利益而展开的角逐。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竞争就是在这种利益又平等又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选择机制。
风险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由于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面临着盈利、亏损乃至破产的可能性。但在市场上,风险与收益是互相对立的,这种机制一方面迫使主体在作出决策时要谨慎从事;另一方面又鼓励企业家开拓创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空间。
综上所述,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由此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调节作用。
2、市场机制的显著特征:
(1)市场机制的运转动力来自市场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2)市场机制中的企业经济决策是由各个市场主体分别做出的。(3)市场机制对信息的利用非常经济。(4)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自动进行的。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