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入作出评价。社会主义集中计划经济不可能发挥市场和价格的功能,不可能有经济计算。进而断言,没有经济计算就没有经济,社会主义由于不可能进行经济计算,所以根本不是经济。从根本上否认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哈耶克、罗宾等人则认为,在计划经济中,经济计算和资源的合理配臵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他们认为,市场的功能是提供一种?试错法?来分配资源,而计划经济恰恰缺少这种功能哈耶克认为,经济计算以分散信息、分散决策和具有经济动力为前提,在计划经济中,由于信息缺乏,无法进行合理决策,同时缺乏经济活动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对国民经济计算,也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臵。罗宾斯认为,关于经济计算,理论上是可以设想用一组数字计算来求解,但实际上行不通。这是因为,要在几百万个预计数据的基础上列出几百万个方程,而统计数据又要根据更多的百万个方程来计算,当解出这些方程时,它们所根据的信息已经过时了。因此,在没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法建立经济的均衡。
1936年,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计划经济辩护。他认为,计划经济可以解决资源的合理配臵问题,用计划代替市场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按兰格的观点,市场是用?试错法?建立经济均衡的,计划经济中虽然不存在资本货物和生产资源市场,但中央计划可以模拟市场,不必求上百万个方程,只需利用试错法根据经济关系的变化来提高或降低价格,就可以确定供求相当的均衡价格,按照这种均衡价格就可以做到合理的资源配臵。他甚至认为中央计划模拟市场过程以实现均衡所需程序远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通过自由市场竞争达到均衡状态简单的多,好得多,因为中央计划机构对整个经济活动所掌握的信息、知识比任何私人企业家都要宽广得多、准确得多。1965年,兰格又发表了《计算机与市场》的论文,认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中央计划机构模拟市场过程变得更容易、更简单化了,计算机和市场是中央计划机构进行经济计算、调控经济运行的两个基本工具,计算机的出现证明他的模式是可行的。
兰格的模式后来被称为竞争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他主张,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中,在消费品和劳动力市场范围内由市场机制发挥调控作用,在资本货物,即生产资料生产范围内由中央计划机构模拟市场过程,利用试错法确定价格,不断进行调整,直至达到均衡状态。这种按不同领域和经济活动范围实现市场与计划结合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并对后来人们探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和启示作用。在后来的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认识到市场不能被子指令性计划所替代,试图把市场引入计划经济中,建立一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被子称为利用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锡克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都具有调控功能,市场机制要在宏观收入分配计划下发挥基础性的或主导性的调控功能,并主张实行政治民主化、资本中立化和工人共同参与企业管理。这些思想都有曾对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70年代后期传入包国,一度引起理论界的广泛重视。
(二)我国经济学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探讨
5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经过了长期的探讨与争论,它所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时间上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支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否应该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起什么作用等进行讨论。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只存在于极小的范围之内。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也主要集中于如何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50年代,有人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应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讲求利润和经济效益,给予企业以生产和价格自主权,后来被作为修正主义观点受到批评。(孙冶方:把计划与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1956年)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作用并把它与计划结合起来以及如何结合等问题展开的。70年代末,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应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也有人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并认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然而,这一时期,人们所说是市场经济,多数学者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调节手段,而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作为资源配臵方式或经济体制类型。到80年代中期,对市场经济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他们认为,唯一能够代替行政命令的资源配臵方式的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臵方式,因此仅仅要求经济的商品化或货币化是不够的,生要的是实现经济的市场化,使市场成为稀缺资源的基本配臵者。对如何实现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先后有?大计划小市场?的观点和?结合论?。?大计划小市场?的观点主张,大的要管住,小的要放开,或者说是宏观要管住,微观要放开,实际上就是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板块结合论?则主张,按不同经济活动领域,一块由计划调节,一块由市场调节,对企业而言,就是既要完成计划,又要面对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双重体制和双生经济调节机制。?立体结合论?主张,市场调节是基础,计划调节的是市场本身,即计划作用于市场,市场调节企业活动,因而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是有机的结合。?功能结合论?主张,按计划与市场的功能作用的有效性实现二者的结合,这是计划与市场互补性结合。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和讨论可以概括为?结合论?。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对市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到作为一种资源配臵方式、一种经济体制类型,而计划则是建立在市场作用基础上的一个宏观调控手段。。9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以行政命令作为社会资源的配臵方式同以市场配臵资源的配臵方式之间,的确存在着彼此排斥或相互替代的关系。对于社会化经济,只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社会资源配臵方式,除了以手段为基础的方式,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理论的方式。既然如此,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无非是用后一种方式取代前一种方式。以市场配臵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能够保证有效率地成长的经济体制,因而它的确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随着南巡讲话的公开发表和十四大提出的在宏观调控
6
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理论界的认识逐步统一起来。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从?利用论?、?结合论?发展为市场?基础论?,市场经济真正被人们理解为一种资源配臵方式或一种经济体制类型。
四、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比较
两种机制到底孰优孰劣,这是一个争论从未休止的百年话题。如果用先验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方法,那是得不出所以然的。例如,用完美无缺的市场经济理论模型去比较存有缺陷的现实计划经济模式,得出的必然是市场优于计划。用完美无缺的计划经济理论模式去比较存有缺陷的现实市场经济模式,得出的结论必然是计划优于市场。显然都是片面的。如果再把市场和计划作为划分姓资姓社的标准,比较的结果更会束缚或误导人们的思想。
(一)市场机制的优缺点
1、优点:(1)作为经济运行的自动调节器,它不需要设臵庞大的计划机构,也无需通过科层组织的权威关系网层层下达指令。仅仅通过价格波动和相对价格的变化,就能自动调节市场供求,使资源向效率最高的领域流动。(2)经直接调节供求双方,因而能够最快捷地把需求信息反馈给生产者,使生产者及时做出自主的生产经营决策,使社会生产及时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化。(3)它也是一种奖优罚劣的机制,能够使市场主体始终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永不停息地进行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2、缺点:(1)自发调节具有盲目性、分散性、事后性。价格波动不可避免地造成局部产品生产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尽管它能通过事后调节使经济重新趋向均衡,但波动的过程必然伴随产品短缺、过剩和资源浪费。(2)市场主体在价格引导下的自主决策,难以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集中的合力。(3)不能解决外部性性问题。市场主体为追逐自身利益将成本外部化、收益内部化,会给他人、社会公共利益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4)市场竞争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二)计划机制的优缺点
1、优点:(1)可以根据预先决定的比例来配臵资源,使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防止宏观经济周期性的波动。(2)便于形成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根据行政权威和计划指令进行的资源集中和分配,可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迅速发展凭市场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的重点产业和技术。(3)有可能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处理各种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矛盾。
2、缺点:(1)计划者对经济规律的认知水平不高、运用能力不强、信息不完备、各种利益主体的特殊影响等等都会降低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均可能导致计划失误这种最大的失误。(2)计划通过科层组织自下而上地制定,自上而下地执行,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可能导致计划调节的滞后效应,对经济的调节难以及时有效。(3)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压抑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辨证地看,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二者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社会生产的调节系统中,我们要利用它们各自的长处,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市场经济?这个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都不曾使用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最先使用这一范畴的是列宁。列宁在1906年《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的权力和资本的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一)是一种资源配臵方式
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最初形成时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为资源配臵方式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列宁在1906年《土地问题与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最早提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概念,将二者作为对立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较早使用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的是奥地利的米塞斯,他在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经济计算》一文中,否认社会主义集中计划实行经济计算的可能性,认为社会主义是合理经济的抛弃,不可能发挥市场和价格的功能。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和本质,因此,抉择仍然是:或者是社会主义,或者是市场经济。显然,市场经济成了社会主义的对立物,成了资本主义的同义语。直到现在,许多西方学者仍持这种观点,如《现代日本经济事典》?私有财产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并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有3个基本原则:私有财产制度的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原则;自我负责的原则。
后来,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南斯拉夫式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形成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东欧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们开始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按照西方比较经济学者的定义,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中市场的调控体系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和通过计划或合作协议对市场的强有力调节结合在一起……1950年以来逐步改革的南斯拉夫经济体制就是第一个具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是一种经济制度,但并非强调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而是认为?在这种制度下,有关资源配臵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之间自愿交换产生的?(英 皮尔斯 《现代经济学词典》)
显然,市场经济既存在于资本主义又存在于社会主义,再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显然不合逻辑,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赋予了它另一重含义:配臵资源的方式。(结合第一节两种资源配臵方式来讲解)
(二)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配臵资源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市场,而市场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是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当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扩展到全社会范围内,从而以市场为纽带在一国国内形成广泛的社会分工与经济联系,市场就会在全社会经济中起着调节生产与交换、供给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