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的: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发展历程、特征、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内容、特征、功能,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以后各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和运行规律以及认识现实问题,提供分析的框架及理论基础。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源配臵的基本方式
一、社会资源的按比例分配与资源配臵
(一)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是普遍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规律
人是社会生产从而也是生产调节的主体。无论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形成的调节机制还是调节行为,归根到底都要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生产调节的核心是社会劳动的合理分配,那么从根本上支配社会劳动分配的经济规律是什么?是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得出的基本结论(回顾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1、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基本要求
按照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上形成的分工协作关系,根据社会需要的构成及其变化,将社会总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按比例地配臵到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中去,使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以便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
2、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然性导源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不断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发展了?社会劳动过程的质的划分?,将社会经济区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生产特定产品或从事特定局部劳动的产业部门、企业和劳动者,其结果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但与此同时,社会分工也不断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发展了社会劳动?量的规则和比例?,使各个产业部门、企业和劳动者结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在这个体系中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者都不再能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满足自身多方面的需要,而只能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去满足某种特殊的社会需要。由于各种各样?社会需要的范围在数量上是各不相同的?,社会性也就必须决定在它所能支配的劳动实践中能用多大的份额去生产某种特定的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马克思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因此,按比例规律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
1
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发挥作用。
3、社会分工的两种形式与两种调节方式
抽象地看,社会分工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不必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纵向分工体系,在其中,按比例规律通常借助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发挥调节作用;二是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横向的分工体系。在其中,按比例规律通常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来挥调节作用 。然而,形式的不同,并不妨碍规律本身的客观存在。
只要存在社会分工,无论是在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产品经济中,也不论是在资本主义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按比例规律这种?自然规律?或?铁的规律?就势必发挥作用。并且,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要求也就越迫切。
(二)资源的合理配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再生产调节的核心问题归结为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与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相对应的概念是资源的合理分配。率先使用资源配臵这一概念的是西方经济学家。目前,资源配臵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论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并且已经正式见诸于政府的文件。
1、资源的含义
资源是指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2、资源的稀缺性
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在任何时点上,相对于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或需要而言,能用于满足需要的?经济物品?(Free Goods)或者用于生产这些物品的经济资源总是具有相对的?稀缺性?(Scarcity)。瓦尔拉斯(Walras)认为:社会财富是稀缺的。因为一方面,它对人们有用,另一方面它可以供给人们的数量却是有限的。稀缺性所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因为:
(1)数量有限的有用之物是可以被占有的; (2)数量有限之物是具有价值和可以交换的;
(3)数量有限之物是可以生产制造出来和成倍增加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从经济学角度阐明稀缺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认为稀缺在经济生活中存在4种情况。
第一类是有用、稀缺并且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类产品是商品,其交换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类是有用,但不稀缺,也不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交换价值是零,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三类是劳动生产出来但没有社会使用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不能视为稀缺,因为没有社会需求;
第四类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它所耗费的劳动也无效,因而不创造价值。 3、资源配臵
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一
2
切时代和社会,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对资源的不同用途和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就是资源配臵。概略地说,资源配臵就是社会把有限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合理地分配到社会经济的不同使用方向上,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满足一个社会的无限多样化的需要。包括:
微观领域的资源配臵:生产什么(What)?怎样生产(How)?为谁生产(for whom)?构成?基本经济问题?
宏观领域的资源配臵:一个经济社会创造的实际国民收入与潜在国民收入(在给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各种产品最大量的组合)之间往往存在明显差距,社会还必须回答和解决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即所谓?资源利用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只有在社会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所以?资源利用?实际上也是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臵问题
怎样才算达到了资源的合理配臵?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达到?帕累托最优?,通俗地说就是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用、地尽其利,生产者得到正常利润,消费者得到最大福利,供求双方皆大欢喜。如何把这些稀缺的资源利用好,配臵适当,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资源的两种配臵方式
调节社会再生产的根本规律是经济资源的按比例配臵规律。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背景中,按比例规律通过不同的派生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从而有着不同的作用形式或作用机制。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协作体系采取的组织形式是横向结构的市场组织,在其中,按比例规律派生的是价值规律,它借以调节生产的机制是市场机制;不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协作体系采取的组织形式是纵向结构的?科层组织?。在其中,按比例规律的派生规律是有计划规律,它借以调节生产的机制是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近现代经济中生产调节机制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市场机制的涵义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与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臵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通过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主客体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实现的。市场主体主要是指具有独立经济权益、自主决策并参与市场交易的企业和个人(还有政府)。市场客体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对象物和媒介物,分为有形的市场客体(包括生产要素、产品以及作为这些交易对象价值表现的货币)和无形的市场客体(包括服务、商誉、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知识产权等)
(二)计划机制的涵义
计划机制是计划经济体系中的主客体要素之间结成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联系和作用对资源配臵的调节功能。
3
计划主体即所谓?计划者?,它通常是代表科层组织最高权力机构的计划机构。在宏观计划经济体系中,计划者通常是政府的计划部门;在微观计划经济体系中,计划者通常是企业所有者或代表所有者意志的计划机构。计划客体首先是指?计划的执行者,? 通常是科层组织中位于计划者下级层次的组织和个人,其次才是计划者可以支配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经济资源。
三、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争论
(一)国外早期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
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20世纪20年代在前苏联经济学界内部;另一条是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范围之内。
1、苏联内部的争论。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经济学界内部主要是围绕新经济政策后应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模式,如何看待计划、市场作用展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探索性。苏联建立之初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实物经济。后来由于遇到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得不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放弃了实行社会主义实物计划的思想,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格曼。他们试图用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实物计划控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完全否认和排斥市场的作用。他们把新经济政策 看作暂时退却的阶段,认为新经济政策期间重新发挥作用的市场手段只应存在到农业的社会化时为止。对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他们也没有进行实质性批判,而只是认为计划缺乏足够的科学方法。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和实际经济工作部门管理者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理论。他们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必须考虑到市场、货币和价格的作用。因为市场是一个自动机制,它显示出每个经济部门、每个企业的活动成果,没有市场价格就不能对经济现象进行测定和比较。所以计划应在存在市场关系的条件下形成,计划的影响必须是对市场发展本身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应该用与市场一致的手段进行。即使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他们也反对完全的指令性计划,强调在追求计划目标和以计划影响经济过程时要发挥信贷、工资、价格政策和国家财政政策的作用。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这种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理论主张不再适应斯大林的政治目标,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对立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被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计划性的不可调和性被奉为斯大林理论发展的一个公理,成为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一个教条。
2、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
与苏联国内的争论无关,在苏联以外也出现了围绕计划问题的讨论。当时以德国人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理论,在影响日益扩大的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在计划经济代表者和反对者之间进行的长期争论(30年代达到高潮),首先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于192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计算》一文引起的。他认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是经济计算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竞争中形成的价格变化才能显示产品的稀缺程度,从而合理的分配、运用和控制资源,进行经济计算,对资源的投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