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香教育)认识过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E.敏捷性 10.遗忘的规律()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不均衡性 D.没有规律 E.倒U性
11.下列属于表象基本特征的是()
A.直观性 B.概括性 C.整体性 D.可操作性 E.理解性
12.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属于()的产物。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E.幻想
13.语言具有()特征。
A.创造性 B.结构性 C.意义性 D.指代性 E.社会性和个体性 14书面语言具有()特点
A.随意性和 B.展开性 C.反应性 D.简略性 E.计划性
15.对语言的理解包括()
A.语音知觉 B.词汇理解 C.句子理解 D.文本理解 E.语义理解
1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
A.独创性 B.深刻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E.流畅性
17.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对思维进行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种分类。 A.动作思维 B.习惯性思维 C.形象思维 D.理论思维 E.发散思维 三、填空题
1.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 2.“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
3.不能稳定而集中地指向应该注意的对象称为;能够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4.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 两种。
5. 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6.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种现象是。
7.手放进热水之后,再放到温水中,会觉得温水很凉,这种现象属于。
8.红、橙、黄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9.在月光下照的白亮的煤块我们依然觉得是黑的,这体现了知觉的。 10.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 关系。
11.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种知觉属于。 1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歪曲的。
13.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种现象是 15.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有和。
1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的特点。
17.最后呈现的学习材料最容易记忆并较少遗忘的现象称为 效应,最先呈现的学习材料最容易记忆并较少遗忘的现象称为 效应。
18.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 、存储和提取。
19.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 20.知觉的高级形式是。
21.“舌尖现象”可以用 理论来解释。
2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 23.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是。 24.弗洛伊德提出的遗忘理论是。
25.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它的反面是。 26.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 27.记忆的保持特征是记忆的 性。
28.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这是 遗忘理论。
29.鲁班从丝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在这里,丝茅草是。 30.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观察能力是观察的 品质。 31.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级的形式是。 3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33.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
34.创造思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准备期、酝酿期、和验证期。
35.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把思维分为直觉行动思维、思维和 思维。 36.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和。 四、判断题
1.注意和思维一样,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2.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效率上的特征。()
3.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的关系。() 5.动觉是人的一种外部感觉。()
6.运动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7.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8.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9.言语直观的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 () 10.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环节。() 11.外显记忆是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12.瞬时记忆的容量是5~9个单位。()
13.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的影响。()
14.表象的概括性程度比思维的概括性程度要差。()
15.当人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这体现了想象的补充功能。()
16.乔姆斯基的生成转化语法理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形成的。() 17.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 18.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和完整性。()
19.语言的理解包括语音的知觉、词汇的理解和句子以及文本的理解。()
20.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去推断学生表情所显露的内心状态,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 2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2.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的过程。() 23.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注意。()
24.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形象的心理过程。() 25.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26.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人本主义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 27.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28.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保持随意注意。() 29.“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 30.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好于意义识记的效果。() 31.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32.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33.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34.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去推断学生表情所意味的内心状态,这是思维的间接性的体现。 ()
35.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是提高了()
36.学生上课时,时而看教材,时而看教师,时而看黑板,这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五、名词解释 1.言语直观 2.思维 3.有意后注意 4.内隐记忆 5.注意 6.再造想象 7.分心 8.无意注意 9.注意的转移 10.具体形象思维 11.感觉 12.差别阈限 13.感觉适应 14.感觉后效 15.运动后效 16.知觉 17.动景运动 18.错觉 19.知觉的恒常性 20.观察 21.有意想象 22.表象 23.记忆 24.再认 25.舌尖现象 26.遗忘 27.短时记忆 28.感觉阈限 29.言语直观 30.再造想象 六、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功能。 2.简述注意的含义及特点。 3.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4.简述如何维持有意注意。
5.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6.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7.简述观察的品质。
8.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9.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复习。 10.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1.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12.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3.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14.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别是什么? 15.简述瞬时记忆的特点。 16.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17.简述想象的功能。 1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七、论述题
1.试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记忆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 5.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6.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7.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8.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9.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八、案例分析
漫画家丰子恺在刚开始学习外语时,第一天把第一课读了十遍,第二天把第二课读了十遍,第一课读了五遍,第三天把第三课读了十遍,第一、二课各读五遍,第四天把第四课读了十遍,把第二、三课各读五遍,第一课读了两遍,并在第一课上标了一个“读”字。这样,他认为他四天读第一课二十二遍,比他一天读二十二遍第一课,效果要好,他只用几个月就掌握了外语知识,并且能够阅读外文小说,后来从事翻译工作。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分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