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纵横》生存类民生新闻的分析

《新闻纵横》生存类民生新闻的分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9:26:49

广播新闻对民众生存状况的反映

——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为例

一、民众生存及本文研究意义 (一)民生中生存含义的阐释

民生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民众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一文中提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中国传统治国理论中,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近代中国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对民生的定义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认为可以依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解决当时中国的民生问题。较之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解放之初,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温饱的中国民众不再只对对物质的量有需求,逐渐上升到追求生活的品质,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福利和权益的保障。

现阶段中国的民生围绕民众的生存、发展和保障等方面,生存仍然是解决民生问题中最突出的目标要求。简单地说,民众的生存包括基本的衣食住行、就业分配等问题,民众只有维持了基本的生命、生活才能从事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业,所以民生中的生存是中国需要解决的最直接问题。在民众自身能够维持生计之后,需要国家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如社会保险、救助、福利,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医疗卫生。最后,民众享有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有继续受教育、参与培训、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民生问题上升到民众应享有的

生态文明,是提升中国民生的重要价值体现。

民生除了可以从层次来划分外,还可以从广义、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民生包括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而民生问题是这些方方面面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狭义的民生可以理解为“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2、 我国民生指标体系初探;孙鸿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方向;2010年5月)。突出表现为“十七大”提到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这些是中国政府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民生的概念可综合表述为:指民众的生存发展状况,涉及到与国民收入、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切身利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民生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生存发展需要,也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

柳礼泉在《新中国民生60年》中将关注生存视为解决民生最突出的目标要求。衣食住行为民生问题中的最基础内容,扩大就业为民生问题的主要体现,合理分配是民生问题的经济来源(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生存为民生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没有生存就没有发展可言。现代社会的生存含义不仅局限在维持生命,发展为有了吃、喝、穿、住后,现代社会特征下大多数中国人围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分配、就业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新的诉求,他们需要安全的食品、可以承受的房价、畅达的交通。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房价的调控、油价的改革、道路的拥堵,都是在生活的最基层影响民众的生存。物质生活日益充盈的今天,关于衣食住行、就业、分配的讨论是现代生活层面下的另外一种需求的讨论。对于民生的三个层次来说,生存依然是解决民生的最突出目标要求。本文将民众生存指向狭义民生中最

基础的衣、食、住、行、就业、分配。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民生新闻的说法最初产生于电视媒体,但其形态早已在晚报中出现。广播民生新闻的开发力度不如电视,未出现如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场面,从有关两者的论文数量就可以看出,以题名为检索项,搜得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论文570篇,以“广播民生新闻”为题名进行检索,得论文9篇。但是广播新闻中也不乏有出类拔萃的节目,《新闻纵横》自开办以来就受到大众的喜爱,节目越来越精良,不断改版,以满足受众需求。

根据上文对生存内容的阐释,新闻中涉及到民众衣食住行、就业、分配的报道都可以划为生存类民生新闻。根据统计民生新闻的搭配数量、比例、时长和所处版块,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策划等传播形式,对新闻内容和报道手法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广播新闻的民生价值观。各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广播来说,虽不能达到纸媒对新闻挖掘的深度,又不如电视新闻形象生动,但它又兼在这两者之间。广播主持人和记者的在场让新闻真实可性,除却画面仅通过语言对新闻进行播报可以对事件阐述仔细到位。所以,对广播新闻进行分析时,可以通过整则新闻的时长、所处的版块和配发的形式等方面考察媒体对该新闻的重视程度。

相当数量的研究表示现在的民生新闻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内容的琐碎、低级、庸俗,同质化现象严重,迎合大众口味,不顾新闻的价值含量(《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朱菁、江黎黎,《新闻实践》,2005年第2期)。通过对优秀新闻广播的研究,其报道模式、舆论导向可以为其他电台借鉴。

二、当代广播民众生存类新闻的传播状况——以《新闻纵横》为例 (一)《新闻纵横》状况概述及选择原因

作为国家级的新闻媒体,中国之声是其他省市广播电台的标杆。选择《新闻纵横》为研究对象,因为它的受众范围广,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内同类型节目的先锋,力求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优点也可为其他广播新闻借鉴。分析《新闻纵横》中有关生存的新闻,以求媒体和民生之间的距离,媒体如何反映我们生存的社会。面对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新闻媒体充当怎样的角色?自身怎样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又要怎样正确处理好自由负责的新闻媒介的身份?

针对中国转型期信息鱼目混杂、思潮泥沙俱下的现状,中国之声在2011年10月8日启动新一轮改革,将着力塑造“以责任,赢信任。中国之声,责任至上

(http://www.cnr.cn/china/gdgg/201109/t20110930_508569676.shtml)。《新闻纵横》也进行了相应版块的调整,增加“今日出行”、“今日投资和消费”、“今日封面”、“今日文娱”等民生服务专栏,为听众提供当天的服务信息

(http://china.cnr.cn/ygxw/201109/t20110930_508569523.shtml)。新版《新闻纵横》中民生新闻设置情况与之前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别是有关民众生存的新闻地位将被如何安排?

(二)样本采集及调查方法

选取《新闻纵横》9月26日至10月26日的新闻内容为研究对象,从中构造两个星期。即从这一个月的几个星期一中抽出两个,以此类推,最终形成两个

搜索更多关于: 《新闻纵横》生存类民生新闻的分析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广播新闻对民众生存状况的反映 ——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为例 一、民众生存及本文研究意义 (一)民生中生存含义的阐释 民生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民众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一文中提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中国传统治国理论中,老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近代中国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对民生的定义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认为可以依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解决当时中国的民生问题。较之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解放之初,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温饱的中国民众不再只对对物质的量有需求,逐渐上升到追求生活的品质,以及其他各种社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