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语文上册预习案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讨论: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
(长) 相连无缺“略”( ) 山 (陡、高峻) 铺垫
“自非”江面狭窄(高峻) “襄陵”“阻绝”( ) 夏水 “ ”“ ”(迅疾) (对比)
俯视: 仰视: 春冬景色 色彩: 一字一景: 、 、 、 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 、 、 、 秋 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情境: 、 (与前面对比) 联想: 激发联想:
1.“泪沾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
2.从文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三、领会全文的艺术特色 (三)抓住特点写景: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 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二)语言特点
1.动静结合。找出一两处动景和静景。
动景: 静景: 2.有张有弛。哪些地方平静舒缓?哪些地方激烈紧张?
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
29
春 朱自清
预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解写景的组织和安排与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关系。 2.学会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并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描绘的关于春的图画,体会春的活力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学会分类写景,抓住特征写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景方法。(五、六组)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词(分别写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诗句)(第五组、第六组)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及写作背景,并完成下题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作者 ,原名 ,字 ,号 , (地方)现代 家 、 、 ,其代表作 、 、 。(第五组)
三、预习课文,掌握有关字词,加点字注音(第一组)
应和( ) 酝酿( ) 黄晕( ) 蓑笠( ) ...... 抖擞( ) 薄( )烟 嫩( )绿 ...四、课文分析
1.思考并说出文章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三个部分的内容并写出本文的结构层次(第一、三、五小组)
2.第一自然两个“盼望”和两个“了”各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第四小组)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文章在写春回大地之际,写了什么变化?分别用“朗润”、“涨”、“红”突出了什么特点?(第六小组)
30
4.分析“春草图”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中,“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各写出了什么?(第一组、第五组、第六组)
(2)“春草图”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表现了什么?(第一小组)
(3)写“春草图”中几句各是着力描绘春草什么样的景象?
5.“春花图”
(1)本段按什么顺序,着力写了哪三种花?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闹”字能否改成“飞”字,为什么?(第一组、第二组、第五组)
(3)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其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中的三种颜色和什么对应?(第一小组)
(4)为什么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第四小组)
(5)本段运用了实写和虚写的手法,请问:哪句是实写?哪句是虚写?
31
6.春风图
(1)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风的?(第五小组、第六小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描绘了春天什么特点?(第三小组)
(3)本段从哪些角度描绘春风,分别抓住春风什么的特征?
(4)“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加点词语原意..是什么?在这里表达怎样的意思?(第三小组)
7.春雨图
(1)本段开头突出了春雨的什么?“看”字有何作用?接着文章状写了春雨的什么?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了什么修辞,突出春雨什么特点?
(3)“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了什么修辞?“斜”字运用有何好处?“织”与什么相照应?“薄烟”比喻什么?“笼”写了什么情状?用“全”字有何好处?
(4)“树叶儿却绿得逼你的眼”一句中为什么要用“却”“也”,“逼”字用得好在哪里?(第三、四小组)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