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2.浩瀚的大气 2.2神奇的氧气 人类离不开氧气》 - 0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共2课时)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理解空气)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本来就比较熟悉,并且经过《科学》的学习,对空气
的成分已有了初步理解。但要让他们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却有一定难度。课内主要让学生理解空气,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重点之一是通过了解拉瓦锡实验原理后,探索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重点之二是对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归纳,清晰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污染的迫切性。
本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实行科学教育”的原则,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有,并预设二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一是在做证实空气存有的小实验时,让学生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二是观察拉瓦锡实验的flash。既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作铺垫,又使学生明白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突出本课的重点。因为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很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
空气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学生既有切身感受,又时常耳闻目睹。所以,在课前布置了一项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与原因,并提出防止污染的措施。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也使学生充分理解到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课时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能够让学生领会实验设计的意图,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水平,加深体会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为了协助学生理解密闭容器中,因为气体的减少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的原理,能够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加以引导。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的存有,空气有质量、有浮力、运动成风等都有所了解,也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知道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知识,所以在处理“了解大气圈的结构和臭氧层的作用”、“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知道稀有气体的性质、结构和用途”等环节中,学生在课前就能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掌握,然后在课堂上实行讨论、交流,所以不必每处都由老师面面俱到,只需将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上这个环节处理好。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大气层的分布情况。 2、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种成分作用。
3、了解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组成。
4、关心空气质量问题,了解当前空气污染情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中氧气测定的原理。 【学习过程】
任务1:阅读课本P33-34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地球上的大气圈可分为 、 、 、 、 五层,臭氧主要集中在 层中,该物质能够 。
2、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干燥的空气中各组分气体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大约是: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其他气体和杂质 。
任务2:阅读课本P34页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是 。
2、法国化学家 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组成,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连续加热后,发现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了 ,同时容器内的空气体积减少了 。将得到的物质再增强热,得到 和氧气。将这些氧气和剩余的气体混合后,所得气体的性质和空气的性质 。
2、总结拉瓦锡的实验原理是: 。 任务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检查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 实验现象 开止水夹 2、实验讨论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3、实验结论
由该实验现象,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任务4:阅读课本第35页内容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 1、完成下表。 空气中的成分 氮气 性质 化学性质不活泼 沸点很低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沸点很低 用途 制硝酸和氮肥 2、由以上三类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可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是 。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P35页中的问题,理解氮气的其他性质。 任务5:结合P37-38页图片阅读保护空气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当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有: 二氧化碳、氮气____(填是、不是)大气污染物,但 的含量增多会导致“_____ 效应”,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____ __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 ,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越好。写出一条减少酸雨发生的方法________。 2、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有: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是( )
A.21% B.23% C.71% D.78% 2.下列气体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氖气 3.下列物质中,既有游离态氧,又有化合态氧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水 C.空气 D.液氧
4.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都离不开空气。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准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化合物。B.空气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C.新鲜的空气是纯净物。 D.空气是几种元素的混合物。 5.下列情况下,对空气不产生污染物的是 ( ) A.吸烟后吐出的气体。 B.煤燃烧后产生的气体。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
6.地球大气层中有一层臭氧层,臭氧(O3)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成氧气。对此,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以上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B.以上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臭氧和氧气都是单质。D.臭氧和氧气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 二、连线题
把下列稀有气体的用途与其相对应的性质连接起来:
灯泡中充入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 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 稀有气体用于制造霓虹灯 密度很小
电焊时用氩气作保护气 通电时会发出有色的光 将氦气填充气球或气艇 难溶于水 三、填空题
1.被列为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的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主要是 、 、 等。氮氧化合物和 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碳是引起 的主要物质。
2.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气、氮气、氦气六种气体中,按题意选择适当的物质并用化.学式填空。 ..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2)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________。 (3)可填充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________。 (4)形成酸雨的物质是__________。
3. 把足量的红磷放在盛满空气的集气瓶(气密性良好)中燃烧,如图所示,烧杯中盛的是水,燃烧前夹紧止水夹,燃烧完毕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很快进入 瓶,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进入水的体积约 (大于、小于或等于)集气瓶容积的 。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没有出现预计的实验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
四、设计实验
1.怎样鉴别三瓶无色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2.用家里的脸盆、蜡烛、玻璃杯等物品设计一个简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教学反思:将《理解空气“大家族”》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作为一个整体来展开教
学,能够强化教学的完整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因为学生还没学过压强知识,而在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理解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的减少,会造成内部压强减小,使与之相联通的液体被大气压进来。所以,当学生在做证实空气存有的小实验,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教师要解释气体减少与液面上升的关系,为后面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作铺垫。按压胶头的力量不同进入滴管的液体体积不同,说明减少的气体体积等于进入的水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观察拉瓦锡实验的flash,就能够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角色,从而比较完整的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使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
在实行“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止的措施”的教学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交流与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寻找原因和预防措施,并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媒体对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的报告,同时逐步使学生养成注重上海空气质量状况的良好习惯。 因为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水平上的要求均为A,所以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要扮好组织者的角色,既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切实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